果真被我猜中了,美国宣布了。 11月8日这天,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

律便利小店 2025-11-10 15:20:03

果真被我猜中了,美国宣布了。 11 月 8 日这天,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图恩站出来发声,说正在推动和民主党达成一个综合拨款案,里面包含了三项全年拨款法案,草案都快完成了,就盼着能尽快表决,让停摆许久的政府恢复运作。 这不是美国政府第一次濒临“关门”,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其实每年到了预算季,美国两党都会因为不同的政策主张、财政优先级和党派利益争得不可开交。 这次也不例外。从今年9月底开始,美国政府预算问题就一直悬而未决。众议院前议长麦卡锡当时为了避免关门,临时推动了一项短期拨款案,结果引发党内不满,被直接拉下马。 新议长约翰逊上台后,局势也没见明显缓解。他虽然表态愿意跟民主党合作,但内部压力也不小,尤其极端保守派一直在施压,主张削减开支,对乌克兰援助、边境安全等议题更是寸步不让。 而这次图恩的“突然发声”,其实更像是两党在媒体面前的一次姿态展示。根据美国国会官网的记录,这种“综合拨款案”并不新鲜。 真正的问题不是起草,而是各党派能不能就里面的细节达成一致。比如边境政策这一块,共和党希望加大执法投入,民主党则更关注人道处理; 再比如对外援助,尤其是乌克兰和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也成了一个巨大分歧点。每一项都牵扯到背后的利益群体,谁也不愿轻易让步。 媒体报道也显示,白宫虽然希望国会尽快通过预算案,但也已经做好了“再来一次短期拨款”的准备。这就意味着,所谓的“全年拨款案”很可能又是一轮“拖字诀”的前戏。 这种事,美国政坛已经玩得太熟练了。每次到了最后期限,才开始紧急磋商,然后临时敲定一个过渡方案,维持几周或几个月,再继续争。 就像之前2018年到2019年的那次政府关门,持续了35天,历史最长,最后还是靠临时妥协解决。而这次,从目前来看,剧情很可能照旧,甚至连台词都差不多。 在这里插一句,别小看美国政府一旦“关门”的影响。虽然很多核心机构会继续运作,但大量非核心公务员要被迫休假,国家公园关闭,签证处理延迟,连航班检查都会受影响。 而且这次情况更复杂的是,除了政府拨款,美国还在推动一项对乌克兰、以色列和亚洲盟友的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案。 美国政府把这个案子跟国内预算绑在一起,想用打包方式逼国会通过,但共和党显然没打算轻易答应,尤其是在乌克兰援助这个问题上,党内保守派意见很大。 所以图恩这番话,说得再漂亮,也得看后续国会动作。现在草案虽然接近完成,但众议院那边要投票,参议院也要通过,中间还有无数可以卡壳的地方。 而且别忘了,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前哨阶段,两党都在为明年的选战布局,不太可能在重大财政议题上轻易妥协。每一次谈判都不仅仅是预算问题。 更是党派之间的政治较量,谁在乎的是财政赤字,谁更关心选票和民调,大家心里都门儿清。这事也不是美国独有。放眼全球,财政议题跟政治斗争挂钩的情况并不少见。 比如英国脱欧前后的财政争议、法国养老金改革引发的罢工潮,其实都说明一个问题:当财政成为政治筹码,效率就不可能高。美国只是这种模式最典型的代表。 说到底,这次图恩的发声,虽然在时间点上很关键,但从整个局势来看,更像是一次舆论试探。真正的博弈,还在接下来的国会表决上。 而从以往经验来看,越是接近期限,美国国会才越愿意让步。或者说,是被时间逼得不得不让步。到时候不排除又来一波“临时拨款三十天”的操作,然后继续谈。 这也难怪很多人会说,果真被猜中了。美国这套政治操作,熟悉套路的人一眼就能看穿。与其期待一次性解决,不如做好心理准备,继续看他们如何“边吵边拖”。 如果真能顺利通过,那还真得算个奇迹。

0 阅读:14

猜你喜欢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