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闻虽然挺过瘾的,但咱们还是太客气了,琉球就琉球,怎么冲绳了呢? 日本《产经

士气沉沉 2025-11-10 15:23:11

这新闻虽然挺过瘾的,但咱们还是太客气了,琉球就琉球,怎么冲绳了呢? 日本《产经新闻》发表社论,要求中国代表“撤回”在联合国上涉及琉球的言论。原来,10月份在联合国审议人权问题的会议上,日本伙同一帮西方国家以涉疆问题攻击中国,我国代表在反驳的时候,点名日本“不要对冲绳(琉球)人民等原住民族持有偏见和歧视”。 就这稍微刺激刺激,就让日本一蹦三丈高,长篇大论琉球人是日本人,不是原住民,中国代表是“别有用心的煽动分裂”。 我早就说,日本侵占琉球见不得光,你一提出琉球问题他们就很难受。正因为如此,在他们在涉台、涉疆问题攻击和挑衅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琉球问题来回应。 这种过激反应的背后,其实是一段被刻意掩盖和模糊化的历史。琉球王国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政治体系,数百年来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向明清两代王朝称臣纳贡。 然而,从19世纪末开始,日本通过武力胁迫和“琉球处分”,强行将这个独立王国吞并,改名为“冲绳县”。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与压迫,并非什么和平的“合并”。 这段历史,对于日本而言,始终是一块心病,因为它建立在侵略和不义之上,经不起历史的审视。正因为如此,他们极力抹去琉球的独立性,试图用“冲绳”这个地理名词彻底覆盖“琉球”这个承载着国家记忆的称谓。 这段被强行中断的历史,其实从未真正消失,它一直活在琉球人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里。直到今天,琉球的语言、风俗、音乐乃至建筑风格,都与日本本土有着显著区别。 二战期间,琉球战场成为日本本土以外最惨烈的战区,琉球人民在日军胁迫下付出了巨大牺牲。战后,琉球又被美国长期托管,直到1972年才被“归还”给日本。 但这段复杂的经历,并没有让琉球人完全认同自己是“大和民族”的一部分。近年来,当地民众反对美军基地扩建的呼声此起彼伏,这背后既有对和平的渴望,也暗含着对自身命运无法自主的深层不满。我方代表在联合国提及“原住民族”,恰恰是触动了这根最敏感的神经。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琉球的主权归属也并非铁板一块。二战后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重要文件,规定了日本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本土四岛等岛屿,而琉球的地位则被特殊处理,先由美国托管,后来美国将“施政权”而非“主权”交还日本。 这一“施政权”的转移,本身就留下了巨大的法律和法理争议。日本如今坚称琉球是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对这段复杂的法律历史避而不谈。这恰恰说明,琉球问题是一个可以拿到桌面上认真讨论的国际议题,而不是什么无稽之谈。 明白了这层背景,再看这场外交交锋,就更有意思了。日本总喜欢在涉台、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对我们指手画脚,试图干涉中国内政,挑战我们的核心利益。 面对这种挑衅,我们除了严正驳斥,其实完全可以采取更主动的策略。琉球问题就是一张非常好的牌。它不是我们凭空捏造的,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 每次日本在这些问题上跳得越高,我们就可以在琉球问题上多敲打一下,让他们也尝尝内政被“关心”的滋味。这并非煽动分裂,而是提醒国际社会,日本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议,他们没有资格以“教师爷”的姿态自居。 说到底,一个名字的切换,背后是历史、法理和民族情感的博弈。这次联合国的交锋,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告诉我们,面对外部挑衅,我们的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 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运用这些历史和法理武器,来维护国家利益,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对于这件事,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26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