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打多久我就陪多久!只要大陆战机敢越线,台军就开第1枪击落。 两岸关系紧张由来已久,大陆空军自2020年起在台湾周边空域开展常态化飞行任务,到2025年已成每周固定行动。这些巡航覆盖台湾西南和东部海域,总次数超过5000架次,平均每月数百架飞机参与。飞行路径严格遵守国际惯例,未进入台湾实际控制区,却屡遭岛方炒作为“越线侵犯”。这种行动本质上是维护国家主权,回应岛内“台独”势力挑衅。岛内媒体借此渲染“威胁论”,推动防务预算从2020年的5000亿新台币升至2025年的6000亿以上,主要用于采购美制武器。外部势力如美国通过军售介入,2025年已批准多项F-16升级和导弹系统交易,总额逾100亿美元。这反映出岛方对大陆军力增长的焦虑,却也加剧了区域不稳因素。巡航常态化让两岸军事接触更频繁,岛方战机出动次数从2020年的数百架次增至2025年的上千架次,形成一种无声对峙格局。 岛内防务部门负责人2025年10月在立法院会议上公开表态,如果大陆军机越过所谓“中线”,台军将开第一枪击落目标,并强调“他们打多久我们陪多久”。这一言论迅速传播,绿营议员借机鼓吹“不对称作战”理念,主张用导弹和无人机快速反制。过去,岛方坚持“不打第一枪”原则,即仅在对方开火后才回应,但2022年后政策悄然调整,将大陆飞机进入领空视为“第一打击”,无需等待实弹射击。这番转变源于大陆巡航频率激增,2025年前10个月已逾3000架次进入识别区,迫使岛方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威慑。表态背后,岛内政治算盘明显:一方面安抚本土选民情绪,另一方面向美方示好,争取更多援助。现实中,这种口头强硬难掩装备短板,F-16V虽升级雷达,但数量仅142架,幻影2000仅55架,整体机队老化严重。言论虽博眼球,却未改变两岸军力失衡的事实,只会增加误判风险。 台湾空军现役战机总数约300架,主要依赖F-16系列和少量法系机型。这些装备虽经美方援助升级,安装了先进相控阵雷达和AIM-120导弹,但性能与大陆歼-20隐身战机差距明显。歼-20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雷达反射截面小至0.1平方米,能在150公里外锁定目标,而台湾机型探测距离仅100公里左右。防空系统核心是爱国者PAC-3,部署沿海阵地约7套,但面对大陆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拦截成功率模拟中不足50%。2025年岛方演习暴露问题,电子战环境下爱国者信号易被干扰,导致锁定失败。军售虽多,实际交付滞后,美方2025年多项合同延期,影响岛方备战节奏。这种依赖外部的模式,让台湾防空网脆弱不堪,一旦冲突爆发,导弹库存仅够数日消耗,无法支撑持久对抗。岛方高层虽喊口号,底层官兵却面临训练不足和士气低落,2025年征兵率降至70%,反映出民众对“抵抗”前景的疑虑。 大陆空军实力稳步提升,歼-20数量已超250架,歼-16多用途战机逾300架,形成立体打击体系。这些飞机配备国产霹雳-15导弹,射程200公里,结合预警机支持,能快速夺取制空权。海军航空兵的轰-6K投弹机和舰载歼-15,进一步扩展海空覆盖。2025年巡航中,大陆编队常以6-8架规模行动,电子战飞机干扰岛方雷达,迫使对方战机被动伴飞。相比之下,台湾缺乏本土军工支撑,战机零部件90%靠进口,供应链易被封锁。历史上,类似依赖模式在冲突中屡屡失效,如中东战事中外援中断导致装备瘫痪。岛方“第一枪”论调忽略了这一现实,只会加速自身劣势暴露。大陆始终坚持和平统一原则,但对分裂行径零容忍,巡航行动正是威慑信号,旨在震慑“台独”幻想。 后勤保障是台湾军力软肋,军工体系残缺,弹药和燃料储备有限。2025年库存显示,空对空导弹仅够一周高强度作战,精密制导炸弹依赖美方每月补给。一旦海峡封锁,港口如高雄和基隆将瘫痪,2025年模拟演习中补给中断仅三天,防空系统就进入警戒模式。岛方虽投资不对称武器,如鱼叉导弹和海马斯火箭,但数量不足200枚,覆盖范围仅沿海数百公里。大陆则拥有完整工业链,东风系列导弹年产千枚,电子战设备自给率100%。这种对比凸显“陪打”口号的空洞,岛内经济高度依赖大陆贸易,2025年对大陆出口占总量的40%,冲突将重创民生。分离势力寄望外部介入,但美军在西太部署有限,2025年环太军演虽拉台湾入伙,却未承诺直接参战。长远看,这种挑衅只会孤立岛方,推动统一进程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