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重返联合国,却遭到一小国强烈反对,26年后,此国向联合国求助,被我国一票否决,这个国家究竟是谁? 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当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毫不犹豫投下反对票的小国,万万没想到26年后会自己求助于联合国,却被中国一票否决。这种戏剧性的反转,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历史恩怨?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一员,但这一历史时刻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举手欢迎的。在反对票中,美洲13国里就包括了一个中美洲小国——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这个国家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它位于中美洲,领土仅10.89万平方公里、人口仅1700多万,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国。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坚定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投下了反对票。 说起来,危地马拉跟中国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为啥要跟我们过不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经济、军事、外交,几乎所有领域都依赖于美国。当时的危地马拉政府觉得,站在美国一边,或许能换来更多的经济支持与政治庇护。加上与台湾保持”邦交”关系成为向美国示好的政治标志,所以危地马拉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反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进行投票,最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获得通过。当时会场爆发出迅雷般的掌声,不少国家的代表放声高歌,热烈欢呼,有些人像过节一样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在这欢腾的氛围中,危地马拉代表团显得格外孤立。 时间快进到1990年代,危地马拉的日子变得越来越不好过。这个国家从1960年到1996年经历了长达36年的内战,政治动荡,民不聊生。1997年,由于国内的矛盾加剧,危地马拉向联合国寻求帮助,希望能够派遣维和部队前往国内进行支援。 这时候,危地马拉政府可能忘了自己当年在联合国投的那一票。1997年初,由于中美洲的危地马拉与长期与台湾维持外交关系,并每年在联合国联署所谓要求台湾”重返”联合国的提案,中国果断地否决了安理会关于向危地马拉派遣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草案。1997年1月10日,中国否决了向危地马拉派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草案。 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报复”,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对待各国都是崇尚着和平友好的原则,从来都不存在心存报复的说法。中国的否决有充分的理由:第一,危地马拉的问题存在于国内各个政党,属于是内在矛盾。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根本无力插手某个国家国内的矛盾;第二,自1993年起,危地马拉无视我国多次劝告,在联合国内支持分裂中国的活动。 十天后,中国在再次表决中改变了立场,决定不再反对该决议草案。这说明中国的立场是有原则的,一旦危地马拉调整了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做法,中国也会相应调整自己的态度。 进入21世纪后,危地马拉逐渐意识到了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2022年,中危贸易额达49.4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43.7亿美元,进口5.7亿美元,中国主要向危地马拉出口石化、纺织、机械设备等产品,同时从危地马拉进口水果、糖等农产品。 2024年2月,危地马拉外交部长表示,危地马拉正在考虑与中国大陆发展正式贸易关系,尽管打算与台湾维持现有关系。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做法显然不会长久。随着台湾在中美洲的”邦交”国数量逐渐减少,危地马拉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外交压力。目前台湾仅剩下12个”邦交国”,创下”邦交国”数量的新低纪录。 全世界已有183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充分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大势、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于危地马拉来说,中国能够更好地满足危地马拉从根本上发展的需求,而不是单纯依赖台湾的有限”援助”。 回头看这段历史,危地马拉从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到被中国否决维和提案,再到如今主动寻求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这种变化反映了国际关系的现实逻辑:小国过分依附单一大国,忽视其他重要伙伴的风险是巨大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寻求平衡,而不是简单地选边站队。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26年的轮回让我们看到了外交场上的风云变幻。危地马拉的故事提醒所有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今天种下什么因,明天就会收获什么果。你觉得危地马拉会成为下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