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界热议越南在南海的频繁动作时,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何在中方多次表达关切的背景下,越南相关活动仍未停歇? 这一现象的背后,并非简单的 “轻视警告”,而是区域利益格局、实力对比与战略算计交织的复杂结果,其中既有越南的主动布局,也折射出中方维权策略的深层考量。 2025 年以来,越南在南海争议海域的设施建设呈现加速态势。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11 月最新报告显示,越南已将填岛工程从原有计划扩围至 8 个新礁盘,这些此前仅设小型混凝土礁堡的区域,正通过疏浚填埋形成新陆地。 截至目前,其非法占据的 29 个南沙岛礁中,21 个已启动系统性建设,六门礁、鬼喊礁等关键点位的弹药库、防御工事已初具规模,部分岛礁的跑道扩建工程可满足中型军机起降需求。 造岛技术上虽无大型绞吸船,越南仍通过船运与人工搬运方式,将新造陆地面积推进至 3300 英亩以上,达到周边同类工程规模的七成。 资源开发与军事协作的双重驱动,成为越南持续行动的核心支撑。 争议海域油气开采已占据越南全国原油产量的六成,2025 年前三季度仅该板块贡献的财政收入就超百亿美元,国际能源企业的技术合作更降低了其开发门槛。 军事层面,美越互动在 10 月达到新高度,美国不仅敲定快速反应快艇交付日程,还就 C-130 运输机部署事宜展开磋商,双方联合反潜演习已实现季度常态化,情报共享范围覆盖南海核心水道。 这种 “资源换安全” 的布局,让越南误判了行动边界。 中方的应对正从外交关切转向实质性管控。 2025 年 8 月,中方针对越南新增填岛行为提出外交抗议,这是年内第二次就同类问题表达严正立场。 10 月,南部战区在西沙海域开展联合巡航时,对非法闯入的外籍船只实施 “抵近取证 + 依法驱离”,相关处置流程通过官方渠道公开,释放明确信号。 海警部门同步升级管控,在六门礁附近海域部署新型执法船,搭载的高清监测设备实现对造岛工程的 24 小时监控,所获影像已提交至联合国相关机构。 经贸领域的紧密联系,构成双方博弈的重要缓冲。 2025 年恰逢中越建交 75 周年,云南河口口岸前十月进出口额同比增长 19.2%,达 158 亿元,越南榴莲通过跨境 “一码通” 系统,10 分钟即可完成通关进入中国市场。 中方持续扩大对越农产品准入,仅上半年就新增 3 类越南水果的进口检疫资质,这些合作红利让越南刻意控制争议升级幅度,避免经贸通道受冲击。 但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中方已对参与争议海域油气开发的越南企业启动贸易合规审查,相关产品准入流程出现阶段性调整。 区域国家的反应更凸显问题的复杂性。 马来西亚已就越南在相邻礁盘的建设活动发出外交照会,抗议其 “单方面改变海域现状”。 美国智库的跟踪报告指出,越南 21 个岛礁的据点网络成型后,可能影响周边国家的渔业权益与航行便利,引发连锁反应。 东盟内部对 “南海行为准则” 磋商的呼声因此升高,中方借机推动多边机制落地,与 5 个东盟国家达成海域气象数据共享协议。 中方的实力储备为长期管控提供支撑。 永暑礁、渚碧礁的基础设施已形成完整保障能力,常态化部署的监测系统可覆盖南海大部分海域。 深海能源开发技术的突破更降低了外部资源依赖,2025 年海上油气田产量突破 2200 万吨,可燃冰商业化开采项目进入稳产阶段。 这些硬实力让中方在应对争议时更具战略耐心,避免陷入短期对抗。 越南的布局暗藏多重风险。 美国的军事支持附带战略条件,要求其在印太框架下承担更多义务,与越南 “经济优先” 的国策存在冲突。 更关键的是,其造岛工程的维护成本逐年攀升,2025 年相关投入已占国防预算的 12%,长期恐难持续。 中方精准打击式的反制更直指要害,让 “侵权收益” 持续缩水。 当前的南海局势,正处于行动升级与规则构建的角力期。 越南的短期扩张与中方的长期管控形成对比,而区域国家的态度转变、经贸纽带的韧性以及多边机制的推进,都在重塑局势走向。 信源:深度解析:越南为啥不把中国的警告当回事?——度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