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人民期待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日本政府能够持续挑衅,然后让国家对日本进行强烈的反制措施,从而实现“旧账新账一起算”的目的。 高市早苗这前后反差简直像换了个剧本,所谓的“强硬人设”说白了就是竞选时的戏台子,真等坐到首相位置上,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立马就露了怯。 2025年8月15日那趟靖国神社参拜选得极有“讲究”,正好赶在日本战败80周年当天,那会儿她还是自民党总裁候选人,踩着这个敏感节点高调现身,无非是想抓牢党内保守派的选票,毕竟当时参政党异军突起,正靠着狭隘的保守言论抢自民党的基本盘,她不把“拜鬼”这出戏唱足,怎么留住那些老派选民。 竞选期间喊的那些口号更像是喊给特定人群听的,一会儿说要搞“经济安全保障”限制技术外流,看似剑指中国,实则是摸准了日本产业界对技术竞争的焦虑;一会儿跟着美国提“自由开放的印太”,无非是想抱紧美国大腿,给自己攒点“安保强人”的资本。 但这些话也就停留在竞选舞台上,真要落地,先不说中国会不会反制,日本自己的经济账本第一个就不答应。 要知道中日双边贸易连续多年都超过3000亿美元,日本累计对华投资更是突破1300亿美元,中国市场早成了日企的“钱袋子”,经团联早早就给她递了建议,明说“政治分歧不能影响经济合作”,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别拿我们的生意当赌注”。 她上台后急着“变脸”,核心还是因为屁股没坐稳,先得解决“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自民党单独执政席位不够,原本的盟友公明党从一开始就给她划了红线,当选当天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就找上门,把“历史认知和靖国参拜”放在最核心的位置,甚至放话“引发外交冲突就散伙”。 后来公明党干脆直接退出联合政府,逼得她只能转头拉拢维新会搞“阁外合作”,这种松散的联盟本来就没什么信任基础,维新会只愿在国会投票时搭把手,压根不派人入阁,说白了就是“随时准备跑路”,这种情况下她哪敢再瞎折腾,万一真把中日关系搞僵,在野党立马能借民生问题把她拉下马。 更现实的是日本国内的民生烂摊子,当时通胀一直压不下去,普通老百姓连食品、能源价格都快扛不住了。 8月那次参拜已经让韩国召见了日本驻韩大使抗议,要是再在历史或台海问题上挑事,中方一旦出手反制,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农产品和化肥进口,要知道这些物资相当一部分依赖中国,真断供或涨价,老百姓的怒火第一个烧向她的新政府。 日企更不会答应,那些在华有大量投资的企业早就通过经团联递话,中国市场丢不起,真要限制技术外流,受损的只会是日本自己的半导体、汽车产业链,这种赔本买卖没人愿意做。 外部环境更容不得她任性,她当选当天中国外交部就直接点了台海、靖国神社这些议题,明明白白摆清立场,意思是“别想打歪主意”。 而美国那边看似支持她,实则也给划了边界,特朗普要在10月底访日,想借着会面展示日美同盟,美方私下早就暗示“别用历史问题搅黄成果”。 她太清楚这次访日的重要性了,亟需美国公开支持她“强化防卫”的主张,给自己的政权撑场面,自然不敢在美国访日前搞出外交风波。 这种“看人脸色”的处境,让她那些竞选时的硬话全成了空话。 至于搬出1972年联合声明,不过是拿“定海神针”给自己找台阶下。 这份文件里写得清清楚楚,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也充分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中日关系的底线。 她敢在竞选时喊“台湾有事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但上台后就得面对现实,真触碰这条红线,中方的反制力度可不是说说而已,而她的政府连稳定的执政基础都没有,根本扛不住这种冲击。 这其实是日本政客的老套路了,就像安倍晋三当年也会灵活处理靖国参拜,要么只献祭品不亲自去,要么敏感时期干脆不提,本质都是在保守立场和现实利益之间找平衡。 说到底,高市早苗的180度转弯,从来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竞选时的硬人设是用来拉票的,上台后的妥协是用来保命的,毕竟对政客来说,保住位置才是第一位的,至于之前喊过的口号,只要能稳住执政基础,随时都能当成废纸扔在一边。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真跟中国硬刚,美国不会替她扛损失,盟友不会帮她稳民生,最后只会落得个政权垮台的下场,这种赔本买卖,精明的日本政客可不会做。

用户89xxx65
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想打日本的,不想打就不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