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长蒋万安曾宣称,如果大陆继续在台海进行军机绕台和军演的话,他就要对双城论坛下手。这话放出来时,岛内舆论炸了锅,有人赞他“硬气”,也有人冷笑:“敢说,真敢做吗?” 双城论坛自2010年启动,已成为台北与上海之间稳定的市政互动平台,每年轮流举办,聚焦城市治理与民生议题。台北从中获益良多,比如借鉴上海的公共交通优化,引入移动支付系统后,市民乘车效率提升明显,捷运站闸机刷码时间缩短至秒级。经贸层面,论坛推动直航班次增加,2023年每周达20班次,上海游客涌入带动台北酒店入住率上升15%,街区零售销售额随之翻番。文化交流也渐入佳境,两地联合展览注入新鲜艺术元素,吸引本地居民参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蒋万安以国民党身份2022年底接棒市长,上任伊始便面对军机巡航密度加剧的现实,2024年前半年次数超过1500架次。这类活动虽属常规,但加重岛内经济压力,国民党内部主张通过城市渠道缓和摩擦。论坛转为技术交换窗口,上海分享河道清淤经验,帮助台北升级排水设施,雨季积水问题缓解两成。民调显示,七成台北市民认可此类互动,认为它直接改善日常便利,如医疗预约和交通疏堵。两岸氛围趋紧,蒋万安需在党内共识与街头民意间求衡,论坛价值在于务实合作,而非政治博弈。 蒋万安直言若活动持续,论坛需重新评估,甚至暂停。这番话呼应竞选承诺,强调对等与善意前提。国民党传统立场视城市交流为缓解紧张的缓冲,蒋万安上任后多次重申,双城好两岸就好。言论一出,岛内舆论分化加剧,蓝营视之为平衡策略,绿营则批其不够坚定,要求即刻停办。媒体争相报道,智库分析指出,此举系选举年国民党塑造形象的举措。市民反馈两极,有人担忧停办伤及旅游收入,台北酒店业依赖陆客,去年损失已逾千亿新台币;另有人关注政治因素波及民生。市府澄清,此言表达关切,论坛核心系智慧交通等实用议题,如上海经验优化路口信号灯,车流顺畅两成。电台节目热议,民调机构调查显示,多数居民希望论坛继续,视其为生活改善渠道。绿营施压未止,蓝营力挺推进,X平台帖子涌现,质疑声与支持辩论交织。蒋万安的立场暴露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的微妙定位,既要回应党内鹰派,又避开绿营陷阱。 尽管争议四起,2024年双城论坛仍于12月17日在台北晶华酒店如期举行,主题锁定智慧治理与永续未来。上海副市长华源率团出席,双方签署医疗合作与小猫熊保育备忘录,推动智慧医疗应用和动物交流项目。分论坛讨论友善交通与河川治理,台北借鉴上海基层服务优化,落地后市民出行更便利。陆委会附带条件批准,强调局势恶化则延期。蒋万安开幕致辞重申交流重要性,呼吁多对话少对峙。绿营批评其未兑现竞选承诺,军机扰台频次不减;蓝营则称维系沟通管道必要。市民支持率逾七成,认为紧张期更需座谈。 2025年轮值移至上海,原定9月25日至27日行程因备忘录细节卡壳而延期,台北市府9月22日发布声明,蒋万安解释急事宜缓,以求周全。陆委会审核申请时强调合规,绿营继续施压,认为应坚守先前前提。蓝营支持推进,指出论坛连续15年未断。民调显示,台北市民多数赞成维持,视其为民生热线。经贸界翻阅航班数据,期待旅游恢复;文化圈子预览展览海报,灯光规划中。蒋万安巡视市政现场,焦点锁定环保医疗合作。延期引发岛内波澜,媒体质疑赖当局技术性抵制,台北副市长林奕华称牵涉多部门审查。上海方面表达合作意愿,但慎重细节。9月12日,台北市府压线送件陆委会,蒋万安率团计划敲定,主论坛26日登场,拟签两项合作协议。 最新进展显示,双城论坛传将于12月25日举办,蒋万安11月7日表示时间未定,但市府持续与上海协调,盼年底成行,按惯例推动城市交流。议会备询中,他强调这是难得机会,更是两岸城市层面的民生桥梁。剩下不到60天,蒋万安表态全力以赴,团队朝着举办方向努力。上海释出善意,推动沪籍居民赴台旅游,缓解台北旅游业困境。延期背后,政治讯号明显,BBC分析称这是两岸唯一官方交流卡关的体现。智库指出,国民党借此凸显赖政府疏离两岸,台北方与上海方可借机深化细节。 未来持续性取决于各方平衡,实际合作已证明价值,如交通优化直接利民。国民党政策倾向此道,但绿营压力不减。民调显示,人们更重民生而非对抗,论坛坚持或为两岸提供参考。蒋万安在延期风波中稳住阵脚,凸显城市首长在高层僵局下的缓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