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美国总统特朗普说了! 11月10号,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劳拉·英格拉汉姆采访时实话实说,白宫目前的空间确实不够用——不管是接待国际友人,还是举办重大政府活动,连够用的体面座位都凑不齐,根本没法好好接待客人。 这话不是随口说说,因为早在10月下旬,白宫东翼已经开始拆除,一个耗资约2.5亿美元的新宴会厅已经开工了,这也是百年来白宫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建。 白宫空间紧张的问题其实存在很多年了。 它是美国的政务中心,也是主要的外交接待场地,里面最大的东厅最多只能容纳200人。 要是活动人数超过250人,就只能在南草坪搭临时帐篷。 特朗普之前就吐槽过这个帐篷,说它又大又不好看,下雨天更麻烦,地面会变得泥泞,办活动也不顺畅,确实影响接待的规格。 而这次要建的新宴会厅,面积有8300多平方米,是目前东厅的五倍大,建成后能容纳近千人,从实际功能来看,确实能解决白宫办大型活动的接待难题,也能改善外交和政务活动的举办条件。 但这个工程自从开工后,争议就没断过,核心问题集中在好几个方面。 首先是流程不合规矩,这么大的国家级建筑工程,没走规定的审查程序就仓促开工了,不少人觉得这个决策过程太随意,不符合正常的行政流程。 然后是资金来源的问题,官方说钱是私人捐赠的,但背后有24家赞助企业,这些企业手里握着近2800亿美元的联邦合同,这么紧密的关联,让大家难免怀疑这里面有利益牵扯,担心企业是通过赞助换来了一些便利。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工程推进的时机。 目前美国政府正处于停摆状态,数百万民众的食品救济快要断供了,核安全局这些关键部门的大部分员工还在无薪休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都受到了影响。 这种时候,不把钱用在解决民生难题上,反而花2.5亿美元建豪华宴会厅,明显和大家的迫切需求脱节。 很多民众觉得这就是“重面子轻里子”的形象工程,质疑政府把公共政策的优先级摆错了。 除此之外,历史学家和建筑师也有不同看法。 白宫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建筑格局和风貌承载着不少历史记忆,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美国民众担心,这么大规模的扩建会破坏白宫原来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一旦破坏了,想恢复就难了,为了短期提升接待功能,牺牲历史遗产并不值得。 其实说到底,美国民众争议的不是“白宫要不要提升接待能力”,而是“怎么在各种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提升外交形象、完善政务功能确实有必要,但遵守规定的流程、把公共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保护历史遗产,还有回应民众的民生需求,这些也不能忽视。 这个工程引发的讨论,早就超出了建筑本身,反而能让人看到美国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公共事务中,推进重大工程从来不是简单的“建不建”的问题,而是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需求。 白宫这次扩建,到底是必要的外交升级,还是脱离民生的面子工程? 公共资金该怎么在形象建设和民生保障之间合理分配?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白宫未来的样子,也影响着美国民众对美国政府治理的信任,后续工程怎么推进,值得继续关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