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庆龄和邓颖超等人的真实样貌,都看看吧,这可不是演员扮演的。 一九八一年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12 01:53:55

这是宋庆龄和邓颖超等人的真实样貌,都看看吧,这可不是演员扮演的。 一九八一年春,北京一间小病房里,窗外还透着冷风。 邓颖超坐在床边,宋庆龄瘦得像衣服撑不住,说话倒很硬:“别叫副委员长,叫庆龄同志。”外面的公文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床上这个老人,把一串头衔一口气放下,只要一个“同志”,这一手,比任何宣传照都要真。 一八九三年,她生在上海,籍贯广东文昌;长大被送去海外读书,一九一三年学成回来没多久,就转到日本,给流亡中的孙中山做英文秘书,一九一五年在东京结婚。 以后几年,跟着他去广州护法,又被挤回上海,住进莫利爱路二十九号那幢华侨捐的房子,屋里不阔气,脚下那条路越走越深。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兵变,把她的胆子逼了个底朝天。 陈炯明半夜带兵包围总统府,炮声在窗外乱炸,孙中山劝她先撤,她死活不肯,坚持让卫兵全护着孙中山,自己压在后头,丢出那句后来家喻户晓的话:中国可以没有宋庆龄,不可以没有孙中山。 那时候她怀着孩子,最后人救出来了,孩子没保住,这一刀,她自己很少再提。 到了抗日那些年,她几乎一直贴着火线走。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在上海硬扛,她跑到真如前线,在断墙边抱着一枚没爆的日军炮弹留影,又在交通大学办国民伤兵医院,给抬下阵地的年轻人清伤口。 一九三七年淞沪再打,她把文章投到纽约杂志,写《中国是不可征服的》,直说中国挡得住日本,只要老百姓真醒过来。 一九三八年六月,她在香港拉起“保卫中国同盟”,这个小组织一头向世界呼吁援助中国,一头把药品、器械和款项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送。 抗战后改名“中国福利基金会”,一九五零年再叫“中国福利会”,从战时救急变成长期的妇幼和社会福利力量。 她在上海办托儿所,发展成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又推动妇幼保健院、儿童文化设施一点点办起来,一九五一年拿到“加强国际和平”奖金十万卢布,全捐出来建“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别人叫她“国之瑰宝”“孩子们的母亲”,她写起文章却很家常。 一九五六年,她写《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说给孩子健康成长的条件,要用力教育,大人先把自己做好,还得维护和平,把成年人的每一点努力都算到孩子的幸福上。 一九八一年,人已经重病在身,“六一”临近,她还写出《愿小树苗健康成长》《更好地为下一代着想》《致六一国际儿童节报告会的贺信》,把孩子叫作“小树苗”。 和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她心里一直记着枪杆子和执政党。 一九四九年七月七日,上海纪念七七、庆祝解放大会上,她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打败,中国第一次有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背后站着全国老百姓。 同年十月一日,她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站上天安门城楼,看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知道这回不再是昙花一现。 后来,她又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头衔一大串,更在意的却是站在谁那一边。 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她写《向中国共产党致敬》,请柳无垢翻成中文,亲手誊抄,由邓颖超代读,文里说,共产党是在江西山岭、长征路上、农村泥土里炼出来的领导力量。 九月,北京召开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她讲,中国能走到今天,是革命动力在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掌握着真正的人民力量,才让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有了着落。 一九五八年,中国福利会成立二十周年,她喊出“永远和党在一起”,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批准她入党,不久又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朝鲜战争一九五零年打响,她跟着全国一起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浪潮,参加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和天津妇女一起凑出“天津妇女号”飞机,把《为新中国奋斗》文集全部稿费五亿元捐给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当执行主席,讲侵略者躲不过忠于祖国与和平事业的民众和军队的反击。 日常里,她也操很多事。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她写信催中国福利会赶紧给解放军战士筹御寒外衣,还特意提到两位贫困女同志。一年又一年,她住在上海淮海中路那幢小楼里,说去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是回家,小花园里有树有鸟,她把旧香云纱旗袍拆开加宽再穿。 到了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她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八岁,骨灰送回上海,安放在父母身边。后来上海办“伟大的女性——宋庆龄生平事迹展”,一张张照片挂在灯下,人们抬头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哪位演员演的角色,而是一辈子把自己押给中国人民的宋庆龄。

0 阅读:118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