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专家:中国芯片大扩产,或卷死全世界。 这句话,已经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预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中国芯片产业这几年像坐火箭一样往上窜,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的成熟工艺芯片生产线,产量大得吓人,仿佛一夜之间,全世界都要被“中国制造”的芯片淹没。 美国那边有专家直言不讳地说,这股势头要是继续下去,可能会把全球市场搅得天翻地覆,让其他国家的企业都喘不过气来。 克里斯·米勒,这位写过《芯片战争》一书的塔夫茨大学教授,就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中国这种大规模扩产,已经让美国感到了实打实的压力。他不是在凭空制造焦虑,而是基于一堆冰冷的数据和瞬息万变的行业动态得出的结论。 米勒的书在2022年一出版,就成了半导体圈的热门读物,它系统地梳理了芯片产业几十年的权力更迭。现在到了2025年,他的观点还在不断更新,因为中美在芯片领域的拉锯战,已经进入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新阶段。 这事儿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中国芯片产业的爆发,恰恰发生在美国最严密的封锁之下。美国的算盘本来打得很精明:通过限制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出口,锁死中国发展3纳米、5纳米尖端芯片的道路,让中国在高端科技上永远追不上。这招确实奏效了,中国的顶尖芯片制造确实被卡住了脖子。 但美国没想到的是,这把锁,反而逼着中国把所有的精力、资源和政策,都倾注到了另一条赛道上——成熟工艺。 什么是成熟工艺?就是28纳米、40纳米甚至更老的制程。这些芯片,你用不到最新的iPhone里,但它们才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粮食”。 你的汽车、家里的空调、工厂的机器人、街上的监控摄像头,甚至你家的智能马桶,里面跑的都是这些芯片。它们对性能要求不高,但对成本和产量极其敏感。这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实则规模比尖端芯片大得多的市场。 当美国的封锁让中国意识到“造不出最好的,那就造最多的”时,一场产业风暴就开始了。中国利用现有的DUV光刻机,通过技术改良和工艺优化,疯狂地建设成熟工艺的晶圆厂。 国家给补贴,银行给贷款,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整个国家机器都为这个目标开动起来。结果就是,中国的成熟芯片产能像吹气球一样膨胀,成本被压到了一个让全世界都感到绝望的水平。 这下,轮到其他国家难受了。德国、日本、美国的一些老牌芯片厂,它们也在生产成熟工艺芯片,但它们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它们根本无法与中国这种“举国体制”下的规模化生产相抗衡。 当中国芯片以白菜价涌入市场时,它们的工厂就只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亏本生产,要么关门大吉。这就是米勒所说的“卷死全世界”的真实含义。 中国不是在跟你玩技术竞赛,而是在打一场残酷的成本战和消耗战,用规模优势将你挤出市场。 克里斯·米勒的恐慌,正在于此。他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封锁策略,本意是“精准打击”,却意外地催生了一个在成熟工艺领域无法被战胜的“巨无霸”。 这个巨无霸虽然暂时在尖端技术上落后,但它控制了全球大部分中低端芯片的供应。这意味着,美国在试图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同时,却把自己的传统制造业盟友推向了深渊,甚至可能在未来,连自己军队所需的非尖端芯片供应,都要看中国的脸色。 这盘棋,已经完全偏离了美国最初的设想。美国成功地给中国戴上了“高端枷锁”,却没想到中国反手就筑起了一座“中低端长城”。 这座长城,或许不那么光鲜亮丽,却坚不可摧,并且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重塑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当一国的战略封锁,反而成了对手在另一领域称霸的催化剂时,这是否意味着,这场“芯片战争”的胜负手,已经不在那些最先进的纳米数字里,而在那些最朴素的成本和产量之中?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