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这次败了就败了,乌克兰这次敢跟俄罗斯打,是因为有美国北约撑腰和支持。以后美国北约会逐步衰落,乌克兰会失去美国北约撑腰和支持,没有条件再敢跟俄罗斯打。 这仗打到现在,眼看着形势就变了味儿。美国和北约的劲头儿明显没那么足了,援助规模缩水,交付速度也慢下来。拿数据来说明吧,根据基尔研究所的跟踪报告,2025年7月和8月,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月均降了40%以上,欧洲部分甚至跌了57%。这可不是小数目,之前半年好歹每月有几十亿欧元,现在直接腰斩。美国的变动最大,特朗普上台后3月份冻结了所有军援,说是要重新谈判,那段时间乌克兰前线弹药短缺,士兵们只能省着用炮弹。虽然后来解冻了,但批的额度远不如从前,总额到11月也就66.9亿美元,占乌克兰战场装备的20%左右。 北约呢,虽然在华盛顿峰会喊了口号,承诺额外35亿欧元安全援助,可落实起来磕磕绊绊。新成员芬兰和瑞典是积极的,买了些美国武器转手给乌克兰,但老成员像德国和法国,议会里争来争去,预算被国内经济压力挤占了。欧盟那边也一样,夏天的时候援助承诺多,实际运到波兰边境的卡车队少了很多,燃料和弹药的交付延期是家常便饭。俄罗斯那边可没闲着,趁着这个空档加强了无人机和导弹生产,顿涅茨克方向的推进速度加快,波克罗夫斯克镇眼瞅着就要失守。乌克兰部队的M777榴弹炮和ATACMS导弹用得少了,俄军补给线反倒稳住了,这仗的平衡就这么一点点被打破。 为啥美国北约会逐步衰落?这事儿得从根儿上说起。美国国内先是选举闹腾,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一喊,选民们就觉得继续砸钱给乌克兰不划算,通胀高企,边境问题堆积,国会辩论时共和党议员直摇头,说援助得有条件,得逼乌克兰让步谈和。拜登时代批的那些大单子,现在执行起来层层审批,国务院和国防部仓库里的库存优先留给自家军队。北约内部更乱,欧洲经济复苏慢,德国的工业产能被能源危机卡住,法国忙着国内罢工,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预算赤字让援助承诺成空谈。俄罗斯还使劲儿搅和,通过天然气管道和宣传战拉拢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这些盟国,北约的团结裂痕越来越大。 大家聊了半天创新和产能提升,可实际订单还是偏向自家防务,乌克兰的优先需求清单PURL喊得响,落实的武器没多少。结果就是,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漏了太多洞,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和伊朗无人机更肆无忌惮,基辅上空的警报声越来越频繁。西方媒体报道得也直白,路透社和京选独立报都说,这援助下降不是意外,是战略疲劳加政治算计的产物。俄罗斯情报机构估计,西方支持能扛到2026年就不错了,普京那边士气高涨,招兵买马,经济靠军工拉动,仗着这个势头就把东部战线往前推。 乌克兰失去这个撑腰,接下来咋办?说白了,没条件再敢跟俄罗斯硬碰硬了。军事上,乌克兰军队总兵力也就50万,装备老化快,西方援助一减,维修和补充都跟不上。俄罗斯有100万现役,坦克和火炮储备深厚,2025年秋季攻势就拿下阿夫迪伊夫卡和几个卫星镇,伤亡虽大但能补。乌克兰的反攻能力弱了,哈尔科夫方向的无人机部队弹药告急,只能守势为主。经济上,乌克兰GDP缩水30%,重建资金全靠西方贷款,现在贷款也紧巴巴的,泽连斯基政府得顾着国内稳定,征兵难,民众疲惫。国际上,北约不会直接介入,拜伦峰会声明再坚定,也就停在“安全保障”层面,不会给乌克兰入盟的明确时间表。中国和印度中立,俄罗斯的伙伴圈子稳,联合国安理会动弹不得。乌克兰要谈和,得在莫斯科的条件上让步,东部四个州和克里米亚的地位基本定局。泽连斯基的团队知道这点,但嘴上还得硬,私下里已经派人去土耳其和瑞士试水谈判。俄罗斯的底线是缓冲区和去军事化,乌克兰扛不住就得签,败了就败了,这不是英雄主义,是现实算计。 长远看,美国北约的衰落不光是乌克兰的事儿,还牵扯全球格局。俄罗斯尝到甜头,会在黑海和波罗的海更强势,北约东翼的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得加紧备战,花更多钱买F-35和爱国者系统。欧洲得自力更生,欧盟防务基金得扩,德国的军费目标2%GDP得真金白银砸进去。美国呢,特朗普的孤立主义让盟友寒心,乌克兰这仗打成这样,教训就是,小国夹在大国间,得有自己的底牌,不能全押外援。俄罗斯的韧性超预期,西方的一时兴起也经不起磨,乌克兰未来几年得重建内政,缓口气再说再战。要是援助彻底断,基辅的选项就剩谈判桌,条件再苦也得咽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