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会11月8日的预算委员会会议,本是例行讨论安保预算,却因高市早苗的发言而陡生波澜。她作为首相,在回应反对党质询时,明确将台湾问题纳入日本“存亡危机事态”的范畴。这意味着,如果台湾海峡爆发冲突,日本自卫队可能介入,甚至动用武力。她还提到封锁海峡的可能性,这在日本政治语境中,已从模糊暗示转为公开威慑。高市早苗的表态并非孤立,而是日本近年来安保政策转向的延续。自2015年安保法通过以来,日本防卫预算连年攀升,2024财年已达7.9万亿日元,重点强化导弹防御和对敌基地攻击能力。高市早苗本人长期主推强硬路线,曾多次强调“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这与美日同盟框架高度契合,却直接触碰中国核心利益。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回应来得迅猛。11月8日晚,他在X平台转发朝日新闻相关报道,并配文称“那种擅自闯入的肮脏头颅,就该毫不犹豫斩掉。你们做好觉悟了吗?”这番表述直白而激烈,迅速被截图流传。薛剑作为资深外交官,长期驻日工作,其社交账号本用于宣传中日友好,却在此刻转向强硬姿态。帖子虽于次日删除,但已引发日本舆论哗然。日媒如NHK和读卖新闻争相报道,将其解读为“威胁斩首高市早苗”。日本政界反应强烈,自民党议员称此言“等同宣战”,要求中方道歉并驱逐薛剑。这不是薛剑首次在X上发声,他此前曾就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直言不讳,但此次用词的江湖气十足,打破了外交辞令的常规框架,凸显中方对日方挑衅的零容忍。 日本外务省的动作紧随其后。11月10日,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官员召见薛剑,正式提出“强烈抗议”,并表示“无法接受这种过于凶狠的言辞”。他们认为,此类表述破坏了双边互信,严重偏离外交规范。召见过程虽未公开细节,但日方强调要求中方立即澄清并撤回。外务省发言人重申,日本言论基于宪法和国际法,旨在维护地区稳定,而非针对特定国家。这番抗议反映出日本在外交上的不甘,日本近年来不断强化对华压力,从2023年福岛核污水排海到2024年联合军演,无不体现其战略自信。但抗议也暴露了日方对中方回击的敏感,日本舆论中,部分声音呼吁加强情报监视,甚至推动国会决议谴责中方。 中方立场则保持一贯原则。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此帖为薛剑个人表达,已获悉日方抗议,将适当处理,但强调日方高市早苗的发言才是挑衅源头,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反对任何外部势力插手。薛剑本人未公开道歉,其账号继续活跃,回应日本网民质疑时,坚持中方底线。 事件的后续发展显示,摩擦并未就此平息。日本官房长官木原稔在11月11日记者会上重申抗议立场,强调将视中方反应决定下一步,包括可能升级至大使级交涉。日本国会内,自民党和公明党议员联署动议,敦促政府强化对华外交施压。高市早苗本人未直接回应,但其内阁继续推进安保议程,12月将审议新防卫纲要,重点针对台海风险。中国外交部则通过多渠道重申警告,驻日使馆网站刊发声明,批评日方言论制造紧张。国际社会反应分化,美国国务院低调表态,支持日方关切,但避免卷入;欧盟则呼吁克制,避免地区不稳。 要化解此类摩擦,关键在于重塑互信机制。中日可借鉴2023年经济对话经验,推动高层热线常态化,避免低级失言升级为危机。薛剑事件也提醒外交官,网络言论的即时性需谨慎,高市早苗的国会表态则需考量国际回响。当前,台海稳定关乎全球供应链,日本依赖中国市场,中国需日企投资,经济纽带或成缓释剂。但若日方继续借美日同盟施压,中方强硬回应将成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