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民群众的视角看,我非常希望多种口径的汽车数据,自己去参加这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战局,而非本次禁止数据源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首先,汽车销量是目前所有行业的产品销量中最透明的,批发、零售、交付、上险各种口径百花齐放,恰恰把数据颗粒度最细致的一层展示给了公众,专业的解释其中的差异本身,就是让这个行业变好的一部分。从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财报,舍得把自己的成本投入拆到每笔费用给哪个收款方这么透明的程度。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地产统计机构,把不同品种、地段、定价的房价拆分到这么细的定语目录的。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消费品统计机构,把不同品牌的不同产品序列分到价格区和细分市场做销量数据的。说明汽车的销量数据统计与拆解本身,代表着一个更成熟的行业有更成熟的数据价值,乃至数据GDP。再有,选择性解读数据,站队拉偏架是媒体的问题不假。但不代表这是披露数据详情本身的错误,恰恰相反没有数据之后媒体站队反而更会基于非事实性的论据,变得更加纸上谈兵。众所周知,即使媒体端从不鼓励,民间照样会频繁的讨论任何高数量与高金额的八卦,为啥?因为普通民众对10到100,100到1000的10倍计数太习以为常了,导致很多假数据与骗局,摆出从1000000,到10000000的“我也是10倍”离谱数字圈钱故事没有任何概念。不公开披露数据详情,带来的结果并不会是瞎编数据带节奏的消失,反而更可能助长他们带节奏的离谱程度,这是量化视角的资源损失,而非规范化。追问一句,所以达到目前丰富程度的规范化数据,它在哪呢?在没有足够成熟的替代数据出现之前,就让老数据消失,造成的信息透明损失谁来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