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没想到,德国也没想到,就连不可一世的美国更没想到,中国的端午节竟被韩国捷足先登?如今韩国又宣布将黄豆酱和酱油申遗。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可溯至先秦时期,主要纪念屈原投江,伴随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习俗延续至今。这种文化实践在汉代已有文献记载,如《续齐谐记》描述民众投米阻鱼的行为,奠定节日起源基础。韩国于2005年申报江陵端午祭成功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举引发广泛争议。江陵端午祭实际为地方性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开始准备,持续至五月初七,焦点在于萨满仪式和官奴假面舞,与中国端午的纪念主题存在明显差异。联合国规则允许相似名称下独立申报,只要内容实质不同即可,此为韩国成功的关键。 中国方面虽早有端午文化积累,却因申遗准备滞后,错失先机,导致舆论哗然。 江陵端午祭的核心元素包括山神祭拜、传统音乐表演和农乐竞赛,这些源于高丽王朝的民间习俗,1967年已被韩国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申报文件强调其本土传承,如用江陵大米酿制神酒的环节,以及盪鞦韆和投壶等娱乐形式,避开了中国端午的屈原叙事。 相比之下,中国端午涵盖多地实践,如湖北秭归的诗会、湖南长沙的龙舟赛和江苏苏州的艾草编织,2009年才通过联合申报成功入列。 韩国此举并非孤例,早前类似操作已见端倪,如借规则区分内容,巧妙占位。争议焦点在于,端午作为东亚共同文化符号,其名称重合易生混淆,韩国申遗后国际认知中偶尔出现模糊归属。中国学者指出,这种“先下手为强”的策略虽合法,却忽略历史传播路径,酿成文化认同危机。 事实证明,规则利用虽短期获利,但长远需靠实质保护维系。 韩国酱料申遗进一步放大争议。2024年12月,韩国“制酱文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涵盖大酱和酱油的发酵工艺,以大豆为主材,经盐渍和千日发酵而成。 韩国材料追溯至新罗时期公元638年的文献记载,强调家庭协作和本土变异,如添加辣椒的调整方式。 此成功后,韩国年产值预计提升,酱油产量虽仅占全球1.7%,但国际溢价潜力巨大。 中国黄豆酱历史更早,周朝已有酱曲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证实东汉时期酱油雏形,东汉《四民月令》提及“清酱”。 韩国工艺实际源于中国传入,高丽王朝后渐成本土化,却在申报中淡化源头,聚焦“韩式发酵技艺”。网友批评此为“文化挪用”,类似于商标抢注,联合国虽未设起源限制,但伦理层面引发反思。 酱料申遗并非韩国首创类似举动。2013年,韩国泡菜项目入列时,初稿提及中国卷心菜传入,后经调整删除,改为本土白菜腌渍,遭联合国警告。 此案凸显申报材料的包装技巧,韩国常将共同遗产拆解为本土项目,增强独特性。 中国酱菜制作技艺于2018年申遗成功,涵盖东北高盐稀态酱油和华北黄豆酱,传承逾两千年。 对比韩国,酱油全球产量中国占50%,技术根基深厚,却因申遗起步晚,易被抢注。专家分析,韩国每年投入巨资推广文化出口,如K-pop和韩剧联动,申遗成塑造“文化强国”形象的工具。 中国虽项目数量全球第一,达137项,但多为打包申报,耗时长,英文材料不足导致国际话语弱势。 这种不对称竞争,考验中国文化输出的策略调整。 韩国申遗热潮根源于文化自卑与战略需求。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藩属国,其本土遗产相对单薄,政府视申遗为提升软实力手段。2005年端午成功后,韩国列表扩增至23项,涵盖木构建筑和地暖技术。 木构项目2010年申报,文件图示斗拱结构与中国应县木塔相似度高,却改名“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 地暖则包装为“韩国地暖技术”,忽略东北炕床汉代遗迹。 这些案例显示,韩国善于钻规则空子,利用联合申报如拉柬埔寨越南共推拔河,放大影响力。 中国应对渐趋主动,端午申遗后加快步伐,如中医针灸2011年入列,昆曲2008年成功。 但需警惕,申遗仅为保护起点,非终点,国际标准易随主导方变迁,如泡菜后超市标签多标“韩国传统”。 文化申遗本质是话语权争夺。韩国模式虽高效,却易生争议,中国可借鉴其双语包装和本土细化策略。譬如,酱料溯源需挖掘考古证据,反击模糊叙事。 同时,加强民间传承,如推广四川豆瓣酱和潮州酱园技艺,确保根基不移。 联合国公约强调社区参与,韩国虽借此获益,但若忽略源头,易遭伦理反弹。 中国拥有深厚积淀,端午和酱料的全球影响力远超申遗标签。 关键在于主动输出,让世界知晓饺子粽子酱油的东方起源。 如此,方能化被动为主动,守护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