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进士,明代马上就可授官,清代为何有漫长的候补期?   明代开科89次取中进

亨克孤独 2025-11-12 21:41:10

同样是进士,明代马上就可授官,清代为何有漫长的候补期?   明代开科89次取中进士约2.5万名,清代开科112次取中进士约为2.7万名,两朝的进士总数相差并不大。   但是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清代的新科进士都有一个候补期,或二三年或五六年;而明代的新科进士则无候补期,基本当年就可以授职。其实只要稍微对两朝的官制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   明代的官制里,进士几乎是“预定官员”,朝廷早把他们的晋升通道铺得很顺。朱元璋打下天下后,狠狠整治了元末的官场乱象,裁掉了大量冗余职位,同时又因为疆域治理、新政推行需要人手,官缺一直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   而且明代选官渠道相对单一,虽然也有举人名额和荫补制度,但举人大多只能去偏远地方做小官,荫补的贵族子弟也多被安排在闲职上,根本挤不动进士的核心赛道。   新科进士刚出炉,吏部的“职位表”就递过来了,成绩好的进翰林院编史书、给皇帝当秘书,成绩中等的去六部当主事,就算排名靠后的,也能分到地方做个知县,基本不用等。   到了清代就变了味,首先是官缺被分得稀碎,还搞了“满汉分缺”的规矩。清朝是少数民族掌权,朝廷得先把核心职位留给满蒙贵族,比如六部尚书、地方总督这些肥差,汉人连边都摸不着,能给汉进士的大多是辅助性职位。这些有限的位置里,还得优先照顾那些有资历的老臣和立过功的官员,新科进士自然得往后排。   更要命的是清代捐官的口子越开越大,从康熙朝开始,只要国家遇到打仗、赈灾这种花钱的事,就允许有钱人捐钱买官。这些捐官的人拿着真金白银,买的都是实打实的实缺,本来该给进士的位置,就这么被占了不少。   清代还特别讲究“历练”,觉得新科进士光会读书不行,得先“回炉锻造”。雍正之后,新科进士考完殿试还不算完,必须参加一场朝考,这相当于入职前的“二次筛选”。   成绩好的才能选进翰林院当庶吉士,跟着老翰林学满文、练实务,整整三年后再参加“散馆”考试,合格了才能当官;成绩差的虽然不用进翰林院,但也得先去地方衙门当“学习主事”,干些抄文书、管仓库的杂活,等有老官退休或者升迁了,才能顶上去。   这种“先培训后上岗”的模式,本来是想让官员更能干,可架不住官缺少,培训完了也得排队,自然就拉长了候补时间。   还有个隐性原因是清代官僚体系越来越臃肿。到了乾隆、嘉庆年间,很多官员占着位置不挪窝,有的甚至靠关系把职位传给子孙,形成了“官二代”盘踞的局面。新科进士就算熬完了培训,也得等着这些人退休或者出问题才能补位。有不少进士刚中榜时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等到补上实缺,都快熬成中年人了。   反观明代,官员考核严格,三年一考,不合格的直接罢免,职位流转快,新进士自然有更多机会。   说白了,明代是“缺人用”,进士是香饽饽;清代是“人挤人”,进士得凭资历熬。这种差异不是因为进士水平下降,而是清代的官制设计里,既要照顾统治阶层的利益,又要通过各种规则控制官员数量,新科进士的漫长候补期,不过是这种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0 阅读:67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