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琉球大使林世功在李鸿章府邸门口不吃不喝跪了两天两夜,求李鸿章派兵拯救琉球,李鸿章漠不关心,置若罔闻,闭门不见,见死不救,林世功在绝望之际绝食自杀,令人泪目。 林世功不是凭空跑到清朝求救的,他背后藏着琉球国半个世纪的挣扎。作为琉球士族子弟,他打小就知道国家夹在清朝和日本之间的难处——每年要给清朝上贡,还要应付日本萨摩藩的压榨。 1872年日本把琉球改成“琉球藩”,派官员接管行政时,他才20多岁,已经跟着琉球国王身边的大臣们四处奔走,想保住国家的独立。 1877年,他跟着副使毛精长第一次来清朝,在京城待了整整两年,天天往总理衙门递文书,求清朝出面跟日本交涉,可每次都被“再议”“等候谕旨”的回复打发。 毛精长后来实在耗不起回国了,林世功却主动留下来,他说“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能走”,那时候他住的小客栈里,堆满了写满诉求的文稿,纸页边缘都被他翻得发毛。 1879年开春,日本派军队开进琉球都城首里,把琉球国王尚泰押往东京,正式宣布设“冲绳县”——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时,林世功正在给总理衙门写第五封申诉信。 他拿着消息纸的手直抖,半天说不出话,当天就揣着信往李鸿章府邸跑。他知道李鸿章是清朝最有权势的大臣,北洋水师的事、跟外国的交涉大多由他做主,只要李鸿章点个头,或许还有转机。可他没想到,府门的侍卫连通报都不肯,只说“中堂大人忙着筹议新疆军务,不见外客”。 林世功没走,就在府门外的石阶上跪了下来。三月的北京还透着寒气,他穿的琉球官服又薄,第一天晚上就冻得浑身打颤,可手里始终攥着那份写着“琉球存亡系于今日”的文书。有人路过劝他先去吃饭,他只摇头说“国亡了,吃什么都没滋味”; 有认识他的琉球同乡来拉他,他说“我这一跪,跪的是琉球国的百姓,跪的是尚泰王的托付,跪不出来救兵,我就不起来”。两天两夜里,他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到第二天傍晚时已经站不稳,说话都没了力气,可还是强撑着抬头往府门里望。 李鸿章不是真的“漠不关心”,只是当时的清朝实在没力气管琉球的事。那几年清朝的麻烦堆成了山:西北的阿古柏叛乱还没平定,左宗棠正带着军队在新疆打仗,军费开支像流水一样; 东南沿海又要防备英国、法国的军舰,北洋水师刚起步,战船没几艘,枪炮也不够先进。李鸿章心里清楚,真要跟日本翻脸,清朝没胜算,搞不好还会让其他列强趁机钻空子。 他在府里对着琉球的文书叹气,跟幕僚说“不是不想帮,是帮不了”,可这话他没法跟林世功说,也不能跟朝廷说——毕竟琉球是清朝的藩属国,公然放弃,面子上也挂不住。 林世功等不到回复,绝望感一点点压垮了他。三月二十二那天清晨,他挣扎着站起来,从怀里掏出早就写好的《以死乞师疏》,交给身边的琉球同乡,让他务必转交给总理衙门。 疏里写着“此非臣一人之死,实琉球国之死也”“臣死之后,望陛下念琉球忠顺二百余年,速发援兵,救琉球百姓于水火”。写完这些,他就再也撑不住,倒在石阶上,当天下午就没了气息。 林世功的死讯传到总理衙门,官员们才赶紧把他的疏奏交给光绪帝,可最终也只换来“着礼部酌情抚恤”的谕旨,派兵的事提都没提。后来他的遗体被琉球同乡葬在通州的琉球义冢,跟之前来清朝求救病逝的琉球人埋在一起。而琉球,就这么成了日本的冲绳县,只有那些刻着汉字的琉球古碑,还记着曾经向清朝纳贡的历史。 林世功的悲剧,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是弱小国家在列强争霸时代的无奈。他用生命跪守的,不只是一份求救信,是琉球国两百多年对中原王朝的信任,可这份信任,终究没能抵过清朝自身的衰落。直到今天,再提这段历史,不是要苛责谁,而是要记得:弱国无外交,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守住想要守护的东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方寸江湖
清政府目光短浅,蒋介石鼠目寸光,造就了中国屈辱一百年!
德行饮茶 回复 11-13 11:59
不是目光短浅是形势所逼,自身难保,爱莫能助
大海故乡
耻辱的晚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