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在耍“金蝉脱壳”!很多人以为,荷兰11月6日宣布“恢复供货”是认输了。 错了!真相是,这是“美中谈妥”后,荷兰奉命执行的“障眼法”!声明只字未提“CEO张学政复职”和“解冻资产”,企图用“供应链”换“主权”! 很多人一看“恢复供货”四个字就松了口气,觉得咱们在科技博弈里占了上风,可只要稍微扒一扒前后的时间线和细节,就会发现这出戏的剧本痕迹重得都快溢出来了——从头到尾没提CEO张学政复职,更没提那笔被冻结的巨额资产,说白了就是想用“供应链”这块小甜头,换走中方在安世半导体的实际控制权,这算盘打得,隔着北海都能听见响。 先把这蹊跷的时间线摆出来,大家就能品出不对劲。 11月5日,安世半导体刚发完声明,咬死了不承认张学政会复职,还拿10月7日的荷兰法院裁决当挡箭牌,字里行间都在说“中方控股方的核心人物别想回来”;结果转天11月6日,荷兰方面就急急忙忙宣布“恢复供货”,这一前一后不到24小时的反转,根本不是正常商业谈判该有的节奏,倒像是早就排练好的戏份,就等时间点一到按时上演。 要知道,张学政可不是普通的职业经理人,他是闻泰科技的创始人,更是把安世半导体一手拉到中国产业链里的关键人物,荷兰方面死死按住他不放,本身就不是单纯的“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这事得往回倒一倒才能看明白根儿在哪。 闻泰科技为了把安世半导体收入囊中,前前后后花了好几年功夫,从2018年到2020年,又是砸现金又是发股票,硬生生把安世半导体100%的股权都攥在了手里,这笔收购当年在半导体圈也是件大事。 后来闻泰科技更是孤注一掷,把赖以起家的ODM业务都卖给了立讯精密的关联公司,连张学政的姐姐和几位老臣都辞了职,就是想全身心押注安世的半导体业务,可见这块资产对中方有多重要。 可荷兰政府偏偏在2025年9月30日来了记“釜底抽薪”,以“国家安全”为借口下了道禁令,直接冻结了安世半导体价值147亿元的全球资产,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直接掐住了企业的资金命脉。 更狠的是荷兰企业法院紧跟着的裁决,简直是把“夺权”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裁决里明明白白写着,不仅要暂停张学政的CEO职权,还得任命一个法院指派的独立外籍人士当非执行董事,这人手里握着决定性的投票权,等于安世的重大决策都得听他的。 更过分的是,闻泰科技通过香港公司持有的安世股份,除了象征性地留1股,剩下的全被托管给了指定的第三方,等于中方虽然还挂着“股东”的名,却彻底丢了治理权和投票权,这跟被抢走没什么两样。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中方在安世的话语权被剥得干干净净,荷兰那边却突然喊着“恢复供货”,这不是明摆着用供应链当筹码吗? 要搞懂荷兰这波操作的背后逻辑,就得看清它的真实身份——不是什么独立自主的玩家,而是美国地缘科技战略里的“提线木偶”。 这套路在ASML身上早就演过一遍了,ASML作为荷兰的明星企业,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了它光刻系统总销售额的29%,比前一年翻了一倍还多,中国市场对它来说就是块肥肉。 可美国一施压,荷兰立马就听话,ASML自己都承认,2024年根本拿不到向中国出口NXT:2000i及以上高端光刻机的许可,中国市场销售额得受10%到15%的影响。 这次安世事件不过是老剧本翻拍,只不过主角从光刻机换成了半导体封装测试资产。 而这次“美中谈妥”的背景,更给荷兰的障眼法提供了舞台。 有消息说中美刚达成一份贸易休战协议,里面提到“50%穿透性规则”延迟执行一年,给中国企业留了缓冲窗口。 荷兰立马就接住了这个信号,可它接信号的方式不是归还中方的控制权,而是抛出“恢复供货”这个诱饵。 说白了,美国是导演,荷兰是演员,演这出戏一是给中美谈判一个台阶,二是趁机把安世的控制权彻底攥在自己手里。 荷兰心里门儿清,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分公司已经启动了国产化应急方案,真要是彻底断供,损失的不仅是中方,荷兰那边也得承受供应链断裂的代价,所以才想出“用供应链换主权”这招,既不得罪美国,又能保住自己的商业利益,顺便把中方的核心权力给套牢。 更值得琢磨的是荷兰声明里的“话术陷阱”,它只说“恢复供货”,却绝口不提供货的具体范围和质量保障。 之前安世中国刚宣布启动国产替代,荷兰总部就跳出来质疑“10月13日后中国生产的芯片不保证是正品”,这哪儿是质疑质量,分明是想靠“技术认证”拿捏话语权。 现在又喊着恢复供货,大概率也是挑些中低端产品来应付,真正的核心技术和产能,恐怕还是攥得死死的。 这种“给点甜头就想换主权”的想法,未免也太天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