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娘家,谁知她已有

映天真 2025-11-13 16:14:07

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娘家,谁知她已有身孕。生下龙子后,顺治想接回儿子,孟古青直言:“要是赶来,科尔沁十万铁骑可不是吃素的。“ 清朝立国初那时候,努尔哈赤老祖宗就看中科尔沁蒙古部落的实力,博尔济吉特家族跟皇室联姻好几代,孝庄太后就是从这儿出来的。顺治八年,也就是1651年,摄政王多尔衮给十三岁的顺治帝张罗婚事,选了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额尔德尼布木巴,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孟古青,年方十四。她从草原千里迢迢进京,这桩婚事明摆着是政治需要,稳住蒙古人心,防着后院起火。 孟古青进宫后,日子过得并不顺当。紫禁城规矩严,蒙古姑娘的习性跟汉地宫廷格格不入。她带了十二个侍女,爱喝羊奶汤,吃奶食饼子,这些在宫里算新鲜玩意儿,可账册上开销一笔笔加起来,户部官员直摇头,说这钱够边关发半年军饷。顺治帝小小年纪,亲政没多久,脾气上来就少去坤宁宫转悠。宫里江南妃子多,柔柔弱弱的,顺治看对眼了,孟古青自然就冷落了。 到1653年中秋宴,宫斗的苗头冒出来了。席间有妃子剥莲子伺候,顺治吃得欢实,孟古青坐主位上,脸上挂不住。没几天,御膳房传出中毒的事,汤羹里有异味,太医查来查去,矛头指向坤宁宫的奶食。孝庄太后气坏了,把孟古青叫去慈宁宫,用蒙语训了半天,说博尔济吉特家的闺女不能学汉人那些小把戏,得顾大局。太后是蒙古人出身,心疼侄女,可国家大事摆在那儿,只能劝她忍着。 转眼顺治十一年,1654年春天,顺治帝铁了心要废后。朝堂上大学士冯铨他们跪了一地,劝说这事动摇满蒙情谊,边疆人心不稳。可顺治年轻气盛,不听劝,三月下诏,以“不端行为”为由废孟古青为静妃。诏书一出,京城议论纷纷,蒙古那边也炸了锅。孟古青收拾东西,回科尔沁老家,这路走得仓促,她上个月的月事就没来,肚子里悄没声儿地有了身孕。 回草原后,孟古青在王帐安顿下来。吴克善亲王一看女儿这样,火冒三丈,召集部落长老商量对策。科尔沁部马壮人强,铁骑闻名天下,这时候边境上马匹交易停了,盐商报告说蒙古骑兵夜里操练,气氛剑拔弩张。北京那边兵部折子堆成山,顺治帝一看,科尔沁这是要闹腾啊。可他还年轻,顾不上这些,宫里日子照过。 没多久,孟古青生下儿子,这可是皇阿哥,血脉正统。消息传到北京,顺治帝在养心殿批折子,笔一顿,就派钦差带金银珠宝北上,旨意写得清楚:皇子该回宫抚养,天家恩泽得延续。钦差队伍浩浩荡荡,车马拉着丝绸锦缎,进了科尔沁营地。吴克善带人迎着,身后是成排的骑士,弓箭马刀齐备。钦差展开黄绢诏书,还没说完,孟古青抱着孩子走出来,直截了当甩出一句:“要是赶来,科尔沁十万铁骑可不是吃素的。”这话说出口,空气都凝住了。钦差腿软,赶紧收起诏书,队伍掉头就跑,边境上尘土飞扬了好几天。 这事搁那儿,顺治帝也没再强求。孟古青在草原把儿子拉扯大,教他骑马射箭,蒙古习性没丢。男孩长成后,在部落赛马上拿头名,那双眼睛跟顺治画像一模一样,北京商队路过都认出来了。可孟古青撕了京城邸报,继续过她的日子。十年过去,顺治崩逝,康熙小皇帝登基,科尔沁照样贡马纳赋,满蒙联姻没断,边疆稳如泰山。 这故事听着像戏文,可它实打实是清朝多民族团结的缩影。清入关,汉蒙满藏回各族齐心,才有大清盛世。孟古青被废,是宫廷私事,可她回娘家生子护子,靠的就是家族担当和部落实力,顺治想接人,她那句狠话不是空威胁,科尔沁铁骑真能搅动边疆。搁今天看,这提醒我们,国家大局大于个人恩怨,各族像一家人一样,互相扶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从这儿也能瞧出清朝的智慧。废后风波没酿成大祸,为啥?因为孝庄太后从中周旋,她蒙古出身,懂满蒙心思,早早给顺治娶了第二任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的,稳住了人心。顺治后期,亲政稳了,蒙古部落继续效忠,康熙爷一上台,就靠这些老底子平定三藩,收台湾。孟古青的儿子没进京,可血脉在草原延续,博尔济吉特家后辈还给康熙生了孝诚仁皇后,那可是千古一帝的妈。历史就是这么巧,恩怨转眼成纽带。 说白了,人无完人,国家大事也得讲人情。顺治帝年轻,废后不听劝,差点坏了满蒙大局,可清朝制度在那儿,皇帝再任性,也得顾着民族团结。孟古青回草原,不是一走了之,她护子心切,用铁骑震慑,实际保住了家族脸面,也没真打起来。这份克制,才是多民族国家行得通的道理。  

0 阅读:137

猜你喜欢

映天真

映天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