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菲律宾方面突然宣布了,将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在黄岩岛以东海域进行一次联合演练。
南海这片海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印记,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主张源远流长。从古代航海图册到现代国际公约,黄岩岛作为礁盘的归属早已明确。菲律宾的单方面行动常常忽略这些事实,转而寻求外部支持。2024年,南海摩擦频发,菲律宾海军多次靠近争议区域,中国海警则通过常态化巡航维护秩序。这种背景下,联合演练的宣告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菲律宾外交策略的延续。菲律宾政府强调这是区域安全合作,但选择黄岩岛东侧的位置,明显指向敏感地带。国际社会观察到,这种举动加剧了紧张氛围,东盟内部也出现分歧。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却屡遭挑衅。演练参与国包括美国,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已成常态,频繁派遣舰艇执行所谓自由航行任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盟友,跟随美国步伐,派出舰艇参与。这种多边协作表面看是防御练习,实则服务于更广泛的地缘战略。菲律宾的海军实力有限,依赖二手装备,难以独立应对复杂海况。联合演练虽规模不大,却在时机上精准,紧随近期南海碰撞事件之后。全球媒体报道显示,此类活动已从双边扩展到多边,2024年类似演习次数超过百次。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黄岩岛属于中国固有领土,任何外部干预都无助于和平。菲律宾的举动反映出其国内政治压力,领导人需展示强硬姿态以巩固支持。
菲律宾宣布联合演练的具体细节显示,活动聚焦海上搜救和反潜模拟,持续数日,涉及多艘舰艇和飞机。黄岩岛东侧海域水文复杂,礁石密布,演练选址便于制造视觉冲击。美国“米利厄斯”号驱逐舰领衔,配备先进雷达系统,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号护卫舰提供后勤,新西兰“特卡哈”号巡逻艇负责外围警戒。菲律宾贡献本土舰艇,如“德尔皮拉尔”号前海岸警卫舰。这种配置看似均衡,实际凸显实力差距。演练期间,四国部队交换情报,协调战术,强调互操作性。这是美国印太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构建反华包围网。2024年8月,类似美加澳菲首次联合海上演习已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展开,9月又扩展至包括新西兰的五国行动。这些事件并非巧合,而是华盛顿协调的结果。菲律宾国防部声称演练提升了应急能力,但国际分析指出,它更像政治信号,意在强化“争议岛屿”叙事。黄岩岛自2012年对峙后,中国实际控制稳固,菲律宾渔船偶有靠近即遭警告。联合演练的宣传照片显示舰队阵型,旨在放大影响力。东盟国家如越南和马来西亚保持观望,避免卷入。中国的回应一贯克制,却坚定,海警舰艇全程监视,确保无越界行为。
剖析菲律宾的动机,不难看出其依赖外部势力的局限性。菲律宾海军现代化进程缓慢,2024年预算中军费占比不足2%,远低于邻国水平。拉拢美国等国,不仅是为军事援助,更是为外交筹码。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允许美军使用菲律宾基地,演练则测试这一框架的有效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加入,源于“五眼联盟”的情报共享机制,它们在南海的角色更多是象征性。2024年,美军南海大型演习达110次,小型不计其数,菲律宾成为关键节点。这种模式下,菲律宾易成棋子,风险自担。历史经验显示,域外干预往往延长争端,如20世纪的冷战遗留问题。菲律宾忽略了中国与东盟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该准则已进入实质阶段,旨在划定行为红线。联合演练的时机,正值准则谈判关键期,明显干扰进程。国际法专家指出,黄岩岛主权无争议,中国提交的联合国大陆架划界案获认可。菲律宾的仲裁胜诉被中国驳回,因程序瑕疵。演练虽标榜和平,却制造事实既成,试图改变现状。全球供应链依赖南海航道,年货运量超5万亿美元,任何不稳都波及经济。菲律宾渔民实际受损,捕捞区缩小,生活压力增大。这种自损策略,难获国内共识。
美国在南海的角色最为突出,其“印太战略”视中国为首要挑战。2024年,美军舰艇穿越台海和南海次数创纪录,演练成为常态化工具。邀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强化联盟黏性,后两者军力有限,却在舆论上放大声音。澳大利亚2024年国防白皮书强调南海自由,新西兰则通过联合国发言支持多边主义。这种协同,源于AUKUS协议的延伸,核潜艇技术共享已启动。菲律宾借此获益,如武器采购优惠,但长远看,卷入大国博弈代价高昂。2024年南海碰撞事件中,菲船遭水炮,媒体炒作升级,联合演练顺势跟进。中国海军实力今非昔比,航母编队常态化巡航,万吨驱逐舰配备鹰击导弹,核潜艇隐蔽性强。菲律宾的二手舰艇难以匹敌,演练更多是姿态展示。国际观察家认为,这种活动无助于争端解决,反增误判风险。东盟峰会多次呼吁克制,菲律宾却屡屡例外。事实是,中国投资南海基础设施,如港口建设和渔业援助,惠及周边国。菲律宾若转向合作,可获实质回报,如联合开发资源。当前路径,只会孤立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