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快了撤离;而日本只能坐等灭亡!还以为中国抛售美债只是日常操作?错了!事实是,我们正借鉴俄罗斯3000亿美元资产被冻结的惨痛教训,抢在美国信用崩盘前果断抽身!反观日本,手握1.15万亿美元美债当宝贝,7月份还增持了38亿美元,成了下一个准备被美国“活埋”的牺牲品! 俄罗斯央行海外资产的遭遇,给全球金融圈敲响警钟。2022年2月俄乌冲突升级后,西方国家迅速行动,冻结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这些资金主要存放在比利时Euroclear清算机构,包括欧元债券和美元存款,总额中欧盟部分占近2000亿欧元。冻结后,不仅本金被隔离,连产生的利息也被转用于乌克兰援助。这不是简单封锁,而是将金融规则武器化。美国早有前科,2021年冻结阿富汗央行9.5亿美元储备,一半直接划给9·11受害者赔偿;伊朗和委内瑞拉的海外资产也多次遭扣押。俄罗斯外交部斥之为国际盗窃,但资金已成死棋,无法追回。这笔巨额损失暴露了单一货币储备的致命弱点,促使各国央行重新审视资产安全。俄罗斯事件后,全球外汇管理转向多元化,避免把鸡蛋全放一篮。中国正是从这里吸取教训,早早启动去风险化进程,避免重蹈覆辙。 美国财政状况的恶化,正加速信用崩盘进程。截至2025年10月,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8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公民负担3万美元债务。十年间,这笔债务翻了近十倍,财政赤字居高不下,2025财年虽小幅降至1.78万亿美元,但利息支出已如滚雪球般膨胀。评级机构频频出手,欧洲Scope Ratings在10月24日将美国主权评级从AA下调至AA-,理由直指公共财政持续恶化和政府治理松散;穆迪更早在今年撤回Aaa顶级标签,预计债务将飙至GDP的140%。巴克莱银行警告,若2万亿赤字削减失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冲上5%。这些信号叠加,美元资产吸引力锐减。外国投资者开始撤离,7月美债持仓整体下降,中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均减持。只有少数玩家逆势加码,凸显出风险认知的分化。美国依赖举债维持开支的模式,已从增长引擎转为隐患,潜在冲击波及全球债权人。 中国减持美债的步伐稳健而果断,2025年7月单月甩掉257亿美元,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这已是今年第四次减持,自2022年4月跌破万亿美元门槛后,三年累计释放近2800亿美元,2024年单年砍掉573亿。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资金路径转向黄金市场,2025年10月末黄金储备达7409万盎司,约2304吨,连续12个月增持,占比升至8%。这不是盲目操作,而是系统性调整,外汇储备从3.34万亿美元中剥离高风险部分,转向更稳固的“安全壳”。社科院专家余永定早指出,减持是去风险化的必选项,尤其在俄罗斯教训后。黄金作为无信用风险资产,抗通胀能力强,中国此举提升了储备弹性。全球央行购金热持续,2024年净买入1045吨,2025年预计达1000吨,中国位列第六大持有国。这种多元化配置,不仅保值增值,还为未来贸易结算提供缓冲。 日本的策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7月增持38亿美元美债,持仓堆至11514亿美元,稳坐全球第一大债权国宝座。今年以来,日本持续加码,源于日元汇率对冲需求和养老基金配置惯性。但这忽略了潜在雷区,作为最大债主,日本资产首当其冲,若美国转向海外施压,冻结或重组风险将直击要害。英国虽第二大持有国,但7月增持413亿美元后持仓8993亿美元,也在观望中加深暴露。全球资本外流迹象明显,中东主权基金悄然转移120亿欧元至新加坡托管,避开欧洲清算风险;金砖国家推动本币结算,印度对俄石油交易中45%采用人民币,节省外汇成本超70亿美元。中国与32国签署4.5万亿本币互换协议,金砖贸易30%绕开美元。这些动向反映出西方金融信任的碎裂,美元跨境支付占比从49.7%降至46.9%。 展望长远,美国信用崩盘并非空谈。38万亿国债的利息负担已超国防开支,若收益率升至5%,融资成本将雪上加霜。巴克莱预测显示,特朗普政府若难控赤字,美债市场波动加剧。全球央行用脚投票,2025年购金规模不减反增,中国储备优化为范例。俄罗斯教训深刻:资产安全高于一切,冻结后资金虽在账上,却成纸面数字。各国需警惕类似黑天鹅,中国早一步抽身,赢得战略空间。日本作为忠实债主,需审视路径依赖,否则坐等灭亡的局面难逆转。金融博弈中,清醒者总能化险为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