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要急眼!不是因为火箭没升空,而是中国空间站里竟没有一个英文,全是中文!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其实这事得从十多年前聊起,当初是美国主动把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还通过专门的条款禁止官方航天合作,逼得中国只能自己搞研发。 2011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弗兰克·沃尔夫提出的条款,直接写死“禁止NASA与中国官方开展任何航天合作”,连NASA的设施都不许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 那会国际空间站刚建起来没几年,美俄欧日加五家分蛋糕,中国想参与哪怕一点点技术合作,都被这条款拦在门外。 更缺德的是,这条款还搞“双重标准”,有利可图时就拿“例外条款”开后门,无利可图就把“国家安全”的帽子扣过来。 当时不少人觉得中国航天要完了,没有国际合作,光靠自己怎么搞空间站? 可美国忘了,中国人最吃不得“被卡脖子”这一套,你越堵,我们越要自己凿出一条路。 中国空间站的“全中文”,从来不是故意跟美国较劲,是自主研发的必然结果,每一个汉字都刻着“自己说了算”的底气。 从2011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升空,到2022年空间站全面建成,11年里我们没借过别人一颗螺丝钉、一套操作系统。 天和核心舱的机械臂操作界面,全是中文菜单;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出舱时念的指令,“机械臂解锁”“舱门密封确认”,没一个英文单词。 就连舱内的实验设备,比如刷新国际纪录的高温材料实验装置,铭牌上“钨合金加热炉”的中文标识都清清楚楚。 这可是从设计之初,就按中国标准来的,我们的工程师用中文画图纸,航天员用中文练操作,地面控制中心用中文传指令,整个体系全是“中国造”,自然没必要加英文。 反观国际空间站,当年美国主导时,强迫所有合作国用英文,现在中国说了算,凭啥要迁就别人? 美国之所以会急眼,就是因为“标准话语权”丢了,这比丢了航天项目还疼。 毕竟航天领域的标准实在太金贵,谁的语言成了操作语言,谁的技术规范就成了行业准则。 国际空间站运行这么多年,全球航天界都习惯了“美国标准+英文指令”,可现在中国空间站横空出世,不仅能稳定运行,还能搞3100摄氏度的材料实验、发现微重力下的胶体新结构,实力摆在这儿,自然有人来靠拢。 今年2月,中国刚和巴基斯坦签了协议,要帮他们训练航天员,这些巴方航天员第一件事就是学中文,因为到了中国空间站,不懂中文连操作手册都看不了。 这消息传到美国,能不急吗?以前都是他们定规矩,现在中国成了“规则制定者”,连NASA前局长博尔登都承认,《沃尔夫条款》不仅没拦住中国,反而逼得中国搞出了自己的空间站,这脸打得实在太狠。 更讽刺的是,美国现在想合作都进不来,自己的条款反而成了拦路虎。 国际空间站早就老态龙钟,故障频发,今年好几次传出要提前退役的消息,而中国空间站状态稳定,还能支持两个乘组在轨驻留,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刚完成“太空会师”,在轨实验搞得热火朝天。 美国航天界早就馋得慌,不少科学家联名写信要求解除封锁,可《沃尔夫条款》还在那摆着,就算想合作,语言关也过不去,总不能让中国航天员迁就美国人改说英文吧。 当年是美国非要把门关死,现在门从里面打开了,钥匙是中文的,只能在门外急得跳脚。 这可不是中国小气,是美国自己当年种下的因,现在就得结这个果,有人说“用中文不利于国际合作”,这纯属睁眼说瞎话。 中国空间站从一开始就喊出“和平利用、平等互利”的口号,现在已经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参与合作项目,巴基斯坦、俄罗斯、欧洲的航天员都在学中文,没人觉得是负担。 反观美国当年搞国际空间站,把中国排除在外,搞的是“小圈子合作”,现在中国搞“开放合作”,但规矩得按中国的来,这才是真正的平等——不是弱者迁就强者,是实力相当者互相尊重。 NASA前局长博尔登2021年就说过,封锁让美国失去了和中国合作的机会,现在这话更应验了,中国空间站的中文标识,就是给美国霸权的一张“邀请函”,可惜他们自己丢了入场券。 所以中国空间站的“全中文”,是被美国逼出来的“硬气”,也是实力的“底气”。 14年前美国以为靠一个条款就能掐死中国航天,却忘了中国人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老传统。 从天宫一号到神舟二十号,从28天的短期驻留到200天的长期在轨,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每一个中文标识都写着“不依赖别人”。 现在美国急眼也没用,航天领域的话语权从来不是喊出来的,是靠一个个成功的任务堆出来的。 等巴基斯坦航天员明年登上中国空间站,用中文汇报实验数据时,美国就该更清楚:霸权能封锁一时,封不住一个国家的崛起,更封不住“自己说了算”的骨气。 中国空间站的中文,不是拒绝世界,是告诉世界:想合作可以,得按规矩来,现在这规矩由我们定。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