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

柳淮蕊 2025-11-14 00:38:27

"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2018年铃木社长铃木修放话“就算是死,也不向中国市场妥协”,结果如今六年过去,再看铃木的处境,分明是“低了头也没饭吃”,反倒是被它嫌弃的中国市场,成了长安汽车的“聚宝盆”。 1984年铃木就带着技术进中国,1993年和长安合资搞长安铃木,奥拓、羚羊这些小车一度成了“国民神车”,2011年销量冲到22万辆的顶峰,那会铃木修大概觉得,中国市场离了他们不行,压根没把消费者需求放眼里。 可中国市场的变化实在太快,2012年经济型轿车市场份额还有20%,到2016年就跌到6.9%,大家开始买更大、更智能的车,铃木却还抱着小型车不放,新品跟不上,老车没升级,2017年销量跌到8.6万辆,2018年上半年直接腰斩,才卖2.4万辆,同比跌了47%。 更惨的是财务数据,截至2018年4月,长安铃木净资产是-2.7亿元,负债比资产还多2.7亿,1-4月净亏损1.1亿元,说白了就是已经资不抵债,这时候喊“不低头”,更像是输不起的嘴硬。 铃木的“不低头”,本质是拒绝顺应中国市场的变化,这才是最致命的短视。 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从“代步车”向“智能车”转型,电动化、大屏、智能驾驶成了新需求,可铃木一门心思扎在小型燃油车的舒适区里。 2017年成都车展,铃木展台冷清得没人逛,北京的经销商都开始“兼职”卖其他品牌的车,武汉的经销商更是一脸彷徨,这说明连卖车的都对它没信心了。 铃木退出是因为“产品结构跟不上中国市场转型,没抓住电动化机遇”,这哪是“不妥协”,是根本没能力跟上节奏。 反观长安,接手后立马调整策略,把铃木的厂房改造成新能源代工基地,利用现成的生产线生产自家的电动车型,今年长安汽车总市值已经冲到1217亿元,在“长安汽车概念”板块里排第六,比不少新能源配件企业市值还高,这一对比,铃木的战略误判有多离谱,简直一目了然。 退出中国后,铃木把宝全压在了印度市场,本以为能复制当年的成功,结果却掉进了另一个泥潭。 铃木修觉得印度人也喜欢便宜小车,可他忘了印度市场竞争比中国还激烈,本土品牌塔塔、马恒达靠着低价和本土化快速崛起,铃木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51%跌到2024年的38%,销量连续三年下滑。 更要命的是电动化浪潮,印度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10%,铃木的电动车型却迟迟没落地,直到2024年才推出一款,续航不足200公里的微型电动车,比中国的五菱宏光MINI EV还落后,根本没人买。 反观他们当年放弃的中国市场,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40%,长安靠着铃木留下的产能,一年代工新能源车型就赚了3个亿,铃木修当年的选择,现在看来更像是“自断财路”。 最讽刺的是,铃木当年1块钱甩卖的“包袱”,成了长安的“香饽饽”。 长安收购时就说了,铃木的厂房、生产线设备都很完善,剩余产能能补充重庆基地的不足,还能稳定员工队伍。 事实证明长安的眼光有多准,接手后不仅保留了铃木的售后体系,还把生产线升级改造,现在长安铃木工厂一年能生产15万辆车,其中10万辆是长安的新能源车型,这个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0%,净利润超2亿元。 而铃木2024年全球营收只有2.8万亿日元,比2018年退出中国时还少了3000亿日元,连研发投入都砍了20%,曾经的“小车之王”,现在连新车都快造不出来了。 铃木的结局,说白了就是“傲慢败给了市场”,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小型车技术天下第一,却忘了市场永远跟着消费者走,中国消费者要的是更大、更智能、更环保的车,他们偏不做。 中国市场给了他们25年时间调整,他们偏不珍惜,反倒喊着“不低头”耍脾气。 现在好了,中国市场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长安靠着他们留下的家底越做越大,市值突破千亿;铃木却在印度市场挣扎,连电动化的末班车都快赶不上了。 说白了,中国市场从来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更容不得“宁死不低头”的傲慢。 你尊重市场、顺应需求,就能像丰田、本田那样在中国活得滋润;你要是抱着老经验不放,甚至看不起消费者,就算当年再辉煌,也得被市场淘汰。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