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扬言“硬抢稀土”?荷兰官员表示,如果中国断供稀土,他们会采取“必要手段”。这

官芊芊 2025-11-14 01:08:17

荷兰扬言“硬抢稀土”?荷兰官员表示,如果中国断供稀土,他们会采取“必要手段”。这口气让人想起几百年前那个,靠航海抢劫起家的荷兰。这话听着唬人,仔细一扒全是漏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荷兰的几位官员放出了一条消息,引发国际舆论一阵骚动:如果中国断供稀土,荷兰将采取“必要手段”。   这句话乍听起来,像极了几百年前那个靠海洋掠夺起家的荷兰,当年的船只横行海上,为了金银和香料不惜与世界各地开战。然而,把这事放到现实的稀土贸易和半导体产业里,你仔细一算,这所谓的“硬抢”,实际上漏洞百出,更多是表面姿态和外交口气。   稀土在现代科技产业中几乎无处不在,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新能源汽车、电动机,再到半导体制造,它都是关键材料。   尤其是荷兰的半导体巨头ASML,它生产的EUV光刻机可以说是全球半导体制造的顶尖设备,但这种设备的生产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以及稀土的深加工能力。根据统计,中国控制了全球69.2%的稀土产量,几乎拥有稀土的全部深加工技术。   换句话说,没有中国的稀土和加工能力,即便是荷兰的ASML,也很难按计划生产出高端光刻机。更直白地说,荷兰自己想在稀土上独立对抗中国,根本是空想。   再结合历史来看,荷兰这套威胁手段并非第一次出现在中荷关系中。1981年,荷兰曾经向台湾出售潜艇,当时中国强烈反应,不仅两国断交,还导致经贸冻结,荷兰在外交上遭受重创,直到1984年两国关系才得以恢复。   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荷兰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已经不同,但历史教训依然提醒他们: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口头威胁远比实际行动容易出错。   荷兰的这番“硬抢稀土”表态,其实更多是为了在国际舆论和内部政治中树立姿态。202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异常激烈,美国、欧洲、日本都在争夺先进芯片的制高点,而荷兰本身的优势就是半导体设备制造。   通过表态,如果中国断供稀土会采取“必要手段”,荷兰试图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即便面对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它也不会坐以待毙。这种做法在外交学上叫“信号传递”,既能在内部安抚企业和民众,又能向盟友示强。   可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荷兰自身对稀土的依赖并不小。据统计,荷兰进口稀土化合物中,大约26.4%直接来自中国。假如中国真心要断供,荷兰半导体产业首当其冲受冲击,汽车工业也会被牵连。   荷兰的电动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需要稳定的稀土供应,否则从电机、磁铁到动力系统,几乎所有核心组件都会受影响。届时,即便荷兰政府扬言采取措施,也难以立即填补这个供应缺口。换句话说,所谓的“必要手段”更像是一句空话。   更何况,稀土不是单纯的矿产资源,它还有高度集中的加工能力。中国不仅掌握了开采技术,还掌握了从矿石到功能材料的深加工技术。   这意味着,哪怕荷兰进口一些矿石,自己也很难完成全部加工流程去替代中国的供应。产业链的高度依赖,使荷兰的所谓威胁,更多暴露出它的脆弱。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在稀土上的话语权已经成了现实版的战略杠杆。欧美国家很清楚这一点,荷兰表面上扬言“硬抢”,但背后其实是夹在中美之间的一种外交平衡术。   荷兰在半导体上有优势,但在稀土上受制于人,这种矛盾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并不少见。荷兰通过这种言辞,既想安抚国内企业,又希望在与美国和欧盟的谈判中增加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早已意识到自己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的关键地位。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动稀土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强化环保标准,同时优化出口结构,既保证国内高科技产业的供应,又在国际市场上保留战略主动权。   换句话说,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稀土供应链来应对外部的政治压力,而荷兰的威胁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连“吓唬人”都难做到。   所以,这件事折射出的,不仅是中荷贸易关系的微妙,也反映了全球高科技产业的脆弱性。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等行业都高度依赖关键原材料,而这种依赖往往带来战略上的不平衡。   荷兰表面上的强硬,其实在产业链前面早已被制约。这就像一张看似强硬的牌,实则暗藏漏洞,一旦真正开战,可能自己先受伤。  

0 阅读:1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