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外交部宣布了 2025年11月13日,乌克兰外交部宣布,因缺乏成果,乌克兰方面至少在今年年底之前将停止与俄罗斯进行和平谈判。(据央视新闻报道) 乌克兰这一宣布,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多轮的谈判,无论是人员交换还是战俘问题,都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进展。即便是交换俘虏这项基本的人道任务,双方的分歧也让这项工作进展缓慢,从最初承诺的1200人交换,现在的360人,明显不能满足乌方的期待。更别提,今年5月的“交换比例”——乌军909具遗体换34具俄军遗体的悬殊交换,双方互相指责,谁都不愿妥协,显得极为复杂和僵化。 战场上的胶着状态,谈判桌上也难以坐稳。前线战事愈发激烈,乌军与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一带对峙,乌方依靠地下阵地守住阵地,而俄方则把17万兵力压向此地。虽然战局如此紧张,但乌克兰政府也没想过在这种情况下作出让步。乌方的信心,除了战场上的坚守,还有来自西方的支持。近期,欧盟刚刚批准了18亿欧元的援助,英国也向乌克兰提供了射程超过250公里的“风暴之影”导弹,令乌方更有底气,不再愿意在谈判中做出太多妥协。 这次停谈,并不是意味着乌克兰放弃了和平,而是他们认为,若没有实际的进展,继续谈判只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和平,已经成了各方博弈的筹码,但这种博弈伤害的却是无数普通百姓的生命。特别是基辅,由于俄军的频繁袭击,停电已成常态,联合国也表示,乌克兰的学校和医疗机构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 而这场战争的终极难题,在于领土问题。即使国际社会希望斡旋,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立场根本不同。俄罗斯坚持“领土完整”,而乌克兰则坚决反对“割地换和平”。这两种不同的诉求,让任何和平努力都显得步履维艰。尤其是在国际社会分裂的背景下,斡旋的效果愈加微弱。尽管美国副总统曾提到有进展,但事实证明,这个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每一次谈判,背后都有太多的血与泪。各方都在争夺时间、利益和话语权,但真正的受害者,永远是普通百姓。战争不仅仅是在前线打响,它还在每一个普通家庭中悄然蔓延。那些被俘的士兵、被炸毁的家园、那些永远不能团聚的亲人,才是这场战争的真正代价。 和平,不应该只是强权博弈的工具,它更应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每一个生命的尊严。各方都在耗时间、耗资源,但耗掉的,永远是那些无辜的生命和心灵。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停谈不代表放弃,而是迫切希望找到一个更加实际、更加人道的解决方案。也许,只有真正把和平作为最终目标,才能打破这场僵局,迎来久违的和平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