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离世后,49岁的翁帆穿着一双35元的帆布鞋,悄然搬离旧居,带走34箱沉重的手稿,她仍住在清华园内,只是从别墅搬到南区教授公寓,每日在食堂点两荤一素的便餐,清晨提着磨旧的帆布包,独自走向图书馆。 之前她和杨振宁居住的别墅,曾因两人的生活被外界反复提及,如今换成六十平米左右的教授公寓,家具简单,墙面还留着前任住户的痕迹。 有邻居碰到她整理东西,说那些手稿装箱时她看得很仔细,每箱都贴了标签,搬的时候特意叮嘱工人轻拿轻放。 公寓离学校食堂不远,翁帆几乎每天都去那吃饭。打饭时总点两荤一素,偶尔加一份汤,找靠窗的位置坐下,慢慢吃完就起身离开,很少与人闲聊。 有食堂员工说,她和普通教职工没两样,有时忘带校园卡,会轻声问能不能下次补刷,态度温和得很。 清晨去图书馆成了她雷打不动的习惯。帆布包里常装着几本厚厚的笔记,还有从手稿箱里取出的零散纸页。 她会在物理学科区域待上大半天,有时对着手稿皱眉思索,有时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图书馆管理员说,她偶尔会请教文献检索的问题,提到手稿相关内容时,语气里满是认真。 这些场景,和二十一年前外界想象的模样截然不同。 2004 年两人结婚时,54 岁的年龄差引发铺天盖地的议论,有人揣测她图名图利,有人预言这段关系走不长远。 但二十一年里,她的生活始终围绕着杨振宁的学术与日常。 陪他参加学术会议时,她会提前整理资料;知道他写作需要安静,就把家里书房打理得一尘不染;晚年他行动不便,出门时她总会扶着他的手臂,步伐配合着他的节奏。 杨振宁离世后,翁帆曾在社交平台发过一段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只说与他相伴是幸运,还提到仰望星空时会想起他的微笑。 那段话让很多人想起,他们曾商量着一起整理照片出书,因为她在读博士学业紧张才暂时搁置。如今她独自走进图书馆,或许也是在延续未完成的事。 手稿里藏着杨振宁一生的学术轨迹。从早年对物理学理论的探索,到晚年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智慧的痕迹。 翁帆搬这些手稿时,有人问过要不要请助手帮忙整理,她婉拒了,说自己更清楚每部分的脉络,想亲自梳理。 清华园里的人渐渐习惯了她的身影。 学生们在图书馆碰到她,会悄悄收起喧闹,知道这位阿姨在做重要的事;教授们碰到她,偶尔会聊几句手稿里的学术问题,她都认真倾听。 没人再过多议论他们的过往,那些曾经的流言蜚语,在二十一年的陪伴和如今的坚守面前,早已没了声音。 她还是和以前一样低调,穿着简单的衣服,过着朴素的生活。 唯一的不同,是身边少了那个需要陪伴的人,多了 34 箱需要守护的手稿。清晨的阳光洒在她的帆布鞋上,也照亮了手里的帆布包,那里面装着的,不仅是手稿,更是一段跨越岁月的相守与传承。

大牙缝
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