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乌克兰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基斯利察官宣,因今年俄乌和平谈判无实际性进展,年底前不在开展新谈判,折腾了大半年,从五月到七月在伊斯坦布尔谈了三轮,最后还是落得“浪费时间”的结论,着实让人唏嘘! 谁能想到,年初还被寄予厚望的谈判进程,会落得这般境地。今年 5 月第一次在伊斯坦布尔谈判时,气氛可比现在热络多了。双方不仅坐下来交换了基本立场文件,还就战俘问题聊出了眉目,当时外界都觉得这是打破僵局的好开头。 可到了 6 月的第二轮谈判,分歧就开始暴露,俄代表团团长梅津斯基提到的备忘录草案,双方翻来覆去讨论却始终谈不拢,唯一的成果也就是约定继续沟通。 最让人揪心的是 7 月的第三轮谈判,不到一小时就草草收场。乌方提出 8 月底举行有土、美总统参加的四国首脑会晤,被俄方直接以 “时机不成熟” 驳回。 倒是在换俘问题上达成了 1200 人的交换协议,可后来才知道,实际交换的人数连 30% 都不到。这三轮谈判像拉锯战,每一次看似有进展,实则都在原地打转。 谈判桌上的僵局,早被战场的态势埋下了伏笔。就在谈判进行的那几个月,俄军正忙着推进 “夏季攻势”,普京 10 月时宣称已经拿下近 5000 平方公里土地和 212 个定居点,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更是高调宣布取得 “重大胜利”。 但乌军也没闲着,7 月起就采取积极防御策略,把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市附近的进攻一次次打回去,成功遏制了对方的快速突进。 战场上的互相消耗,让双方在谈判桌上更难让步。乌克兰这边仗着有外援,不断用无人机发动纵深打击,6 月的 “蛛网行动” 一口气袭击了俄军 6 个战略机场,8 月开始又持续轰炸炼油设施,把俄罗斯的炼油产能炸掉了近四成。 俄罗斯也不甘示弱,10 月 8 号集中攻击乌北部和中部的能源设施,让切尔尼戈夫州陷入紧急停电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背后的外部变量在不断折腾。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乌政策来了个大转弯,从之前的 “浇油拱火” 变成想当 “调停人”,一边暂停对乌军援,一边逼着欧洲接手责任,还和普京在阿拉斯加推出新和平方案。 可欧洲坚持 “先落实安全保障,再谈领土问题”,乌克兰也压根不认可所谓的 “美俄共识”,各方拉扯让谈判彻底成了多方博弈的牺牲品。 基斯利察官宣当天,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就站出来回应,说乌方停谈是 “缺乏和平意愿”,还指责他们破坏了换俘协议。 但明眼人都清楚,双方的立场差距实在太大,战场上没分出胜负,谈判桌上自然难有突破。随着冬季临近,双方反而都在加大对能源设施的打击,忙着为接下来的战事做准备。 从 5 月的初次接触到 11 月的彻底暂停,这大半年的谈判像一场空耗。那些在谈判间隙被交换的战俘、被炸毁的基础设施,还有无数在战火中流离的人,都成了这场 “浪费时间” 的拉锯战里最沉重的注脚。 谈判破裂是俄乌地缘安全矛盾、国内政治裹挟及外部干预叠加的结果,乌克兰的决策既因俄方条件触及主权红线,也受制于西方援助疲软与内部治理危机;俄罗斯则借战场优势强化谈判要价,短期内,僵局难解,冬季战局与经济耐受力将成为下一阶段关键变量。 信源:鲁中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