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一开国上将笑着和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对方只能尴尬离开,就在其转身时,许世友恶狠狠地说道:“我真想一脚踹死你!” 这位让许世友记恨的开国上将就是傅钟,其实两人曾是配合默契的战友,却因一时的误解让两人之间产生了隔阂。 其实两人误会跟成长经历也有关系,傅钟是四川叙永人,祖父是前清举人,少年时期饱读诗书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在里昂纺织厂一边做工一边研读马列著作,1920年加入共产党并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系统学习革命理论。 而许世友的童年截然不同,1905年他出生于河南新县贫农家庭,八岁被送进少林寺习武求生,练就一身硬功夫,养成了认死理、重义气的耿直性格。 两人首次相遇是在鄂豫皖苏区,1932年那个时候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团长,傅钟是师政治部主任,在一次开会时许世友在院中练拳,傅钟观看后评价:打仗不能光靠拳头硬还要懂战术。 许世友不屑一顾:战场上刺刀见红靠的就是狠劲,虽有分歧但在反围剿作战中,许世友冲锋陷阵,傅钟政治动员配合默契。 真正的裂痕出现在长征会师后,1937年延安中央清算张国焘错误路线,许世友因维护老部下,情绪激动到险些出走,傅钟作为政工干部,在审查报告中措辞严厉,建议从严处理,可判极刑。 虽然中央最终宽大处理,但这份报告像根刺扎进许世友心里,延安整风期间,许世友被关押审查七个月,期间傅钟负责谈话教育,两人关系降至冰点。 西路军失败后,许世友选择留在陕北继续战斗,傅钟则被派往新四军做政治工作,抗战期间两人天各一方,许世友在胶东根据地打游击,傅钟在华中搞统战。 解放战争时期虽同在华东野战军,许世友任纵队司令,傅钟任政治部副主任但除了工作接触,私下几乎零交流。 建国后许世友镇守南京,专注军事训练和海防建设,傅钟在北京总政治部,主抓理论建设和干部教育,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两人就政治与军事谁为主导再次争论,许世友坚持枪杆子里出政权,傅钟强调党指挥枪,会后各自离去关系更加疏远。 转折发生在1967年,北京军委会议期间,傅钟主动向许世友打招呼被冷遇,许世友还撂下狠话:真想一脚踹死你,消息传开震动军界。 三野老战友王建安私下劝说:当年打孟良崮你们配合多好,何必闹成这样,刘伯承元帅也曾调解:都是为了革命,何必计较个人恩怨。 出人意料的是会议结束后不久,许世友收到傅钟寄来的《汉书》,附纸条写道:读史可以明智,望君闲暇翻阅。 许世友起初不理,但部队视察归来偶然翻开,被汉将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吸引,此后傅钟陆续寄来《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书籍,每本都附心得体会。 许世友开始让秘书每天读书给他听,还在书页空白处写下批注,最令人意外的是,1970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许世友发言时引用了形而上学这个哲学术语,说:傅钟同志的信里说得对,看问题不能形而上学,要辩证地看,台下掌声雷动,傅钟眼眶湿润。 1975年,两人在军事科学院意外重逢,许世友主动伸手:老傅这些年的书我都看了,确实长了见识,傅钟握住他的手:老许当年我太教条了,没考虑你的感受,从此两人恢复往来经常在北京下棋谈天,许世友的棋风依旧凶猛,傅钟则稳扎稳打棋局往往难分胜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光明网——许世友等“拖枪逃跑案”审判始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