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主意都打到大湾区上了。 巴赫近期的中国之行,脚步几乎没离开过粤港澳大湾区,刚看完十五运会开幕式,又马不停蹄赶去各个赛区看比赛,一会儿夸赛事组织出色,一会儿说这里的体育设施完备,末了还特意提一句希望大湾区能办更多国际赛事。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话里的弦外之音再明显不过,所谓的“更多国际赛事”,根本就是冲着2036年夏季奥运会来的。 如今全球范围内没人愿意接夏季奥运会这个烫手山芋,巴赫就把主意打到了中国头上,而基础设施完善、刚办完联合全运会的大湾区,自然成了重点目标。 要知道现在的夏季奥运会,早就不是当年各国抢着申办的香饽饽了。 以前举办奥运会还能算件风光事,现在提起申办,不少国家都得摇摇头往后退。 国际奥委会虽然说有两位数的国家或地区表达了兴趣,但真正愿意实打实推进的没几个。 德国慕尼黑要搞申奥公投,民间直接成立了“不要奥运会”的组织,连当地政客都站出来反对,质疑盈利归国际奥委会,亏损却要当地民众承担。 还有之前的美国波士顿、德国汉堡、匈牙利布达佩斯,全都是因为担心花费太高、会背上巨额债务,最后放弃了申办。 大家心里都清楚,办一次夏季奥运会,可不是花点小钱就能搞定的,背后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足以让任何一个城市都得掂量掂量。 赛事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场地、设施也越来越多,很多城市为了达标,只能从零开始建场馆,建完还得配套升级交通、安保系统,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支出。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投入往往还会超支,最后花的钱比最初预算多得多。 而且比赛一结束,麻烦才刚刚开始,大量专门为奥运建的场馆,赛后根本用不上,只能闲置在那里,维护还得持续花钱,最后变成没人管的“包袱”。 有的城市甚至因为办奥运背上了长期债务,当地民生支出都受影响,这样的亏,谁也不想再吃第二次。 国际奥委会也不是没试过改革,喊了好多年“奥运瘦身”,想减少项目降低成本,结果根本推行不下去,每个项目背后都牵扯着一堆利益,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后来又想出多城联合举办的法子,美其名曰降低成本,说白了就是想把压力分摊出去,让更多地方一起为这场盛会买单。 巴赫之所以盯着中国大湾区,核心原因就是现在能接下这个担子的,放眼全球没几个。 中国之前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办赛能力和组织水平得到过国际奥委会认可,而且经济实力摆在那里,这在国际奥委会看来就是最靠谱的“接盘侠”。 再加上大湾区刚办完十五运会,这可是三地联合举办的大型赛事,港珠澳大桥能保障跨城转场,大部分场馆都是改造升级而来,不用大拆大建,正好契合了国际奥委会提倡的“可持续”理念。 更关键的是,这种城市圈联办的模式,被国际奥委会当成了降低成本的典范,觉得能少花点钱办大事,自然要使劲游说。 说白了,国际奥委会就是看中了大湾区的协同能力和现有基础,觉得这里能帮他们解决没人申办的困境,至于举办方要承担的风险和隐性成本,他们可没那么关心。 国际奥委会的心思一点都不复杂,全球申办遇冷,他们急需一个有实力、有意愿的举办方来撑场面,不然奥运会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弱。 中国之前办赛的成功案例,让他们觉得说服中国申办的可能性最大。而且大湾区的条件确实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既有现成的场馆和交通网络,又有足够的市场和民众基础,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申办目标。 但他们选择性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夏季奥运会的核心困境从来没真正解决过。 所谓的联合举办,只是把单一城市的压力变成了多个城市的共同负担,该花的钱一分没少,赛后的场馆利用、后续维护还是会成为难题。 他们只强调办奥运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却很少提背后的巨额投入和潜在风险。 要知道,办奥运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无论是政府出资还是企业赞助,最终的成本还是会间接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 大湾区的发展重心,应该是让民生更便利、经济更有活力,而不是为了一场为期十几天的赛事,投入大量资源,甚至可能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发展。 之前有的城市办奥运留下的债务,花了几十年才还清,这样的教训实在太深刻,没必要再重蹈覆辙。 奥运会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体育交流、传递体育精神,而不是成为举办地的经济负担。 当一场赛事需要靠游说才能找到举办方,说明它已经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大湾区有能力办奥运,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办,与其花巨资去办一场性价比不高的国际赛事,不如把这些资源用在更实在的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升级上,这些才是能真正惠及长远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