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休战才2周,中国对美大豆采购停滞,商务部回应话里有话 中美刚刚在釜山握

飞天史说 2025-11-14 15:13:15

中美贸易休战才2周,中国对美大豆采购停滞,商务部回应话里有话 中美刚刚在釜山握手言和,白宫前脚相关表述提及中国会买大豆,结果后脚市场一片安静,中国企业连颗新豆都没下订单。 这场休战还没“热乎”多久,贸易风向就又变得扑朔迷离。商务部的回应看似云淡风轻,背后却藏着不少深意。 说起来,这次的风波还得从10月底那波采购相关的传闻说起。釜山会晤之后,有记者在提问中提及“白宫称中国同意接下来三年每年至少买2500万吨美豆”,美国媒体也没少渲染,说这是历史性突破。 然而,细心的人发现,中方从没在公开场合确认过这些采购数字,顶多就是说会“扩大进口”。这下,相关说法和市场的动作一对比,落差就出来了。 贸易商们私下都传开了:最近没见中国下什么新订单。美方相关表述,怎么就像打水漂一样,没了后续?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不难看懂。中国采购美豆的节奏放缓,实则是市场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商务部说得很明白,农产品贸易只是谈判成果之一,愿和全球伙伴一起维护开放的贸易体系。 听着挺官方,实则暗藏玄机:既肯定了合作,也没说要买多少、什么时候买,还顺带把采购行为和整体贸易环境挂了钩。说白了,就是告诉美方,合作可以,具体得看市场吸引力和后续贸易环境。 中国在这事儿上既不打感情牌,也不玩口号,市场怎么走,咱就怎么来,既展现了合作意愿,又把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其实,市场才是这场大豆贸易的真正裁判。中国企业不是傻子,谁也不会做亏本买卖。当前美国大豆维持着10%的额外关税,到岸价明显低于阿根廷。普氏能源的数据一摆出来,大家都能看得明明白白:进口美豆压榨根本算不过账。 最近几个月,从巴西来的大豆一车接一车,国内库存也压得满满当当。换句话说,谁还非得花冤枉钱买美国的? 再说了,现在中国大豆进口主体早已不是一个“铁板一块”,民营企业成了主力军,谁也不可能为了给谁撑场面去赔本赚吆喝。哪怕有国企顶上政策性采购,量也有限。 公开信息显示10月29日,也就是釜山会晤前一天,中国有18万吨美豆采购订单,这一采购行为更多是基于前期磋商的阶段性成果,表达合作诚意罢了。 真正要大规模买,必须得算清楚成本和利润。这一点,哪个国家的企业都会这么做,没人例外。 说到底,这场大豆贸易动态暴露的不只是采购的账本,更是中美贸易理念的根本碰撞。美国政府相关层面喜欢立竿见影,买多少、签多大单,能让国内相关群体看得见摸得着就行。 其算盘打得精,协议相关进展一有就想立马见成果,最好数额大、速度快,好回去交差。可中国的节奏压根不是这么玩。中国一直强调的,是规则、稳定、可持续。 采购放缓的背后,其实是借市场规律给美方提个醒:想让贸易成果落地生根,必须双方一起努力,不能只靠中方单方面推动。 谁也不会为了迎合一纸意向去违背市场规律。中国坚持对外开放,遵守市场规则,但绝不接受敲竹杠和不平等条款。 反观美方相关层面,外媒早就点出,其内部对贸易策略心态急躁,追求速成,始终没学会尊重市场规律这门课。中美的分歧,其实就在这里:一个看重长远,一个盯着眼前。 大豆这颗棋子下得妙,背后藏着不止是进出口的账本,更是大国博弈的风向标。采购放缓不是中方失信,而是市场规律和对可持续贸易关系的坚持。 要让大豆订单从纸面飞进仓库,钥匙其实还在美方手里。美方真想扩大出口,就得真心拿出诚意,降低壁垒,让市场更有吸引力。否则,所谓大单只会像肥皂泡一样,说得再响,也难落地。 参考资料:中方回应中美大豆贸易 2025-11-13 16:17 澎湃新闻

0 阅读:0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