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揭秘了:平均270年就出现1次小冰河期的大气候,导致中国一个朝代很难突出300年,明朝最惨,小冰河期长达70年![给你小心心] 明朝的灭亡仿佛一场多方合力的悲剧,而当时异常的气候,恰似一位隐形的导演,在幕后悄然推动着这一切。 那时,地球正处于一个被称为“小冰河期”的气候寒冷阶段,平均气温比现在低上1到2摄氏度。 别小看这细微的差别,它足以让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收成大打折扣。 从崇祯十年开始,华北大地陷入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大旱,河流干涸,土地龟裂。 粮食绝收导致饥荒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可怕的鼠疫,灾荒与瘟疫交织,使得许多村庄十室九空,景象凄惨。 在太平年月,朝廷或许还有能力开仓赈灾,但此时的大明,内部财政捉襟见肘,外部又有强敌环伺。 为了应对辽东战事,朝廷不得不加征饷银,这本就沉重的负担,最终都转嫁到了已经无粮可食的百姓身上。 求生的本能压倒了对秩序的恐惧,灾情最重的陕北地区,最先燃起了反抗的烽火,活不下去的农民们聚集起来,高迎祥、李自成等人揭竿而起。 当李自成进入同样饱受旱灾之苦的河南时,他提出的口号瞬间赢得了无数民心,队伍如滚雪球般壮大。 与此同时,寒冷的气候同样挤压着关外女真人的生存空间,为了获取足够的粮食与其他资源,他们不得不向南寻求突破。 后金的军队甚至能巧妙地利用大雪封路的天气,在关键战役中集中兵力,逐个击破明军。 十七世纪中叶仿佛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英国爆发了内战,法国起义不断,日本也经历了惨烈的大饥荒。 这一切的背后,似乎都与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有关,明帝国的崩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 将王朝的覆灭完全归咎于天灾,无疑是不全面的,晚明时期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行政效率低下。 再完美的制度,若缺乏执行力,也形同虚设,当异常气候这味“催化剂”加入,本就脆弱的社会体系便加速瓦解了。 回望历史长河,不难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几次大规模的北方游牧民族南迁时期,往往都与气候的变冷阶段相吻合。 当草原上的生存环境恶化,向南寻找生机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明朝的悲剧在于,其国力的衰退期,恰好与气候的严寒期重叠。 天灾、民变与外患,这几股力量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交汇,形成了一股难以抗拒的合力。 在面对不可控的自然力量时,一个社会的坚韧程度、其制度的灵活性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显得何其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是在与自然环境的不断对话和调适中,艰难前行的。 看了这篇讲气候和朝代兴衰的文章,网友们的看法 “以前光知道明朝亡于党争和农民军,现在看,天灾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是好几十年连续不断的压!” “不光明朝,南宋被蒙古灭,北宋被金灭,好像都跟北方冷、游牧民族南下有扯不断的关系。” “气候不好,好比一个人身体底子差;但朝廷乱搞,相当于自己还作死熬夜、乱吃药,最后病危,能怪天气吗?” “古代的‘小冰河期’放现在,估计破坏力没那么大,毕竟我们有科技、有储备粮,但极端天气频发,还是在提醒我们,生态链很脆弱。” “如今全球变暖是不是也在用另一种方式改写历史?北极都能穿短袖了,未来的剧本会咋写?” “没想到温度只差一两度,后果这么严重,以后天气预报说降温一度,我得认真点了。” 你觉得面对当今可能愈演愈烈的极端天气,我们社会最需要提前加固的是什么?是粮食安全、能源结构,还是应急管理体系,或者其他?来说说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全球变冷的千年节奏与王朝兴衰的同步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