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

千浅挽星星 2025-11-14 18:02:25

[微风]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的遗愿解剖他的遗体时才发现,他的体内竟布满了肿瘤!   1982年6月16日,西安西京医院的解剖室里,一场特殊的解剖正在进行,躺在解剖台上的是航天专家罗健夫的遗骸,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遗体将用于癌症研究。   当医护人员划开他的胸腔时,所有人都震惊不已,随后纷纷落泪——他们看到一颗巨大的肿瘤,已经将胸骨挤压得变形。   这颗肿瘤,是罗健夫在病重期间仍坚持科研工作的直接证明,他用生命换取科研时间的付出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默默坚持的结果,我们通过他的事迹,能清晰看到一位科研工作者为国家航天事业倾尽所有的奉献历程。   对罗健夫来说,身体更多是服务于科研事业的载体,在他的认知里,个人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为国家航天事业的付出上,因此他始终将科研工作放在首位。   他常年待在实验室,面对堆积近半米高的图纸,日复一日地钻研,对他而言,这是科研工作者的本分。   他将个人生活需求降到了最低标准,饿了,就吃冷馒头配咸菜;累了,就睡在几块木板搭成的床上;身上的工装缝缝补补穿了五年,他也毫不在意,在他看来,过多关注吃穿享受,会分散对科研工作的精力,属于不必要的消耗。   罗健夫的奉献不仅限于自身精力,还包括个人财产,为了购买科研项目所需的零件,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存款,甚至动用工资。   资金不足时,这位航天领域的资深专家会亲自去废品站,在废旧物品中寻找可用的部件,他的个人财产、时间和精力,全都投入到了科研项目中。   正是凭借这种全身心的投入,1975年,他主导研发的“Ⅱ型图形发射器”成功问世,让我国火箭发射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72年启动的中国首台图形发生器“长城一号”研制项目,也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从设计蓝图变成了实际成果,在罗健夫心中,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事情。   即便在身体出现不适时,罗健夫也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他默默忍受病痛继续投身工作,直到身体无法支撑才被迫休息。   而他留下的遗愿更是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也贡献给了科研事业,他用一生践行了对国家、对科研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参考资料: 罗健夫:甘为科研献终生——中国经济网.2019年09月22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