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菲律宾又上了全球头条,不是因为外交风波,也不是因为经济奇迹,而是因为一场接一场的“麻烦”。菲律宾在11月初刚遭“海鸥”重创,没过几天“凤凰”又正面登陆,两场台风连着折腾,让这个国家彻底陷入了困境。 11 月 3 日登陆菲律宾吕宋岛北部时,中心最大风力达到 14 级,相当于强台风级别,狂风卷着暴雨横扫了伊莎贝拉、卡加延等多个省份。 可没等菲律宾政府和民众展开大规模重建,11 月 8 日,台风 “凤凰” 就带着更猛的势头正面登陆,中心风力达到 15 级,还伴随着风暴潮,直接扑向了菲律宾中部的米沙鄢群岛和南部的棉兰老岛,刚好是 “海鸥” 没波及的区域,等于让菲律宾南北两端都遭了殃。 “凤凰” 带来的暴雨更狠,部分地区 24 小时降雨量突破 300 毫米,比 “海鸥” 还多一半,宿务、杜马盖地等重要城市变成 “水城”,街道上的积水最深达到 3 米,汽车像船一样漂浮,商场、学校被淹,大量物资被冲毁。 更要命的是风暴潮,沿海地区的海堤被冲垮,海水倒灌进村庄,不少村民没来得及转移,被海水和洪水围困,救援难度比 “海鸥” 时大了不止一倍。 两场台风叠加,给菲律宾造成的损失堪称 “毁灭性”。 截至 11 月中旬,两场台风共导致 200 多人死亡、近百人失踪,超过 300 万人受灾,受损房屋突破 10 万所,直接经济损失预估超过 20 亿美元。 农业方面,菲律宾的水稻、玉米主产区刚好在吕宋岛北部和中部,两场台风刚好赶上收割季节,大片农田被淹,农作物倒伏、腐烂,预计粮食减产 30% 以上,本来就依赖粮食进口的菲律宾,接下来可能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工业和旅游业也遭重创,宿务的港口被关闭,大量货物滞留,工厂停工;长滩岛、薄荷岛等热门旅游景点设施被冲毁,酒店、度假村停业,本来指望年底旅游旺季回血的旅游业,直接泡了汤。 菲律宾之所以这么扛不住台风,核心是地理位置和自身基础条件的双重短板。 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台风带,每年要遭遇 20 多个台风,是全球台风登陆最多的国家之一,但防灾设施却严重不足。 大部分沿海地区没有像样的海堤,农村的民房多是木质、砖混结构,根本扛不住 14 级以上的狂风; 电力和通讯线路架设简陋,一遇台风就断,导致救援时联系不上、电力供不上。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的救援能力有限,全国专业的救援队伍不足万人,面对 300 多万受灾民众,只能靠当地政府和志愿者临时组织,救援设备也短缺,冲锋舟、抽水机数量不够,很多偏远地区的救援要靠人力划船、徒步,效率极低。 现在的菲律宾,到处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临时避难所里挤满了灾民,食物、饮用水、药品短缺,不少人只能靠少量饼干和雨水度日; 受损的电力、通讯、道路还在抢修,但很多地区因为积水和道路损毁,抢修队伍根本进不去; 天气转晴后,还面临着疫情传播、蚊虫滋生、水源污染的风险,卫生防疫压力巨大。 国际社会虽然伸出了援手,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捐赠了物资和资金,联合国也启动了紧急援助,但面对这么大的受灾面积和损失,这些援助只是杯水车薪,菲律宾接下来的重建之路还很长。 这场接连而来的台风,也给菲律宾敲响了警钟 ——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当下,光靠 “事后救援” 根本不够,必须加快完善防灾设施,提高房屋的抗灾标准,加强台风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否则,下次再遇到这样的连续台风,还是会陷入同样的困境。 对菲律宾民众来说,现在最迫切的是能早日重返家园,恢复正常生活,但这场双重灾难留下的创伤,恐怕需要好几年才能慢慢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