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对着魏征厉声责问说:“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和太子的兄弟关系

世从尔 2025-11-14 18:55:40

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对着魏征厉声责问说:“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和太子的兄弟关系?说不出就杀了你!”魏征一听,脸色不改淡定地回答说:“要是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公元626年的长安,玄武门的血腥味尚未散尽,东宫显德殿内烛火摇曳,刚掌控朝政的李世民身着染着淡痕的铠甲,端坐椅上,面前跪着一排东宫旧臣。   当一个青袍凌乱却脊背挺直的人被押上时,殿内空气骤然凝固,他是魏征,太子李建成最倚重的谋臣。   李世民的目光如冰,扫过魏征磨毛的袖口,他早从密探处得知,正是这个人力劝李建成先下手除自己,甚至拟过详细计划。   侍卫按捺魏征的肩膀想让他低头,却被他硬生生挣开,目光直直对上殿上新主。   殿角铜壶滴漏声清晰可闻,李世民手指划过铠甲铜钉,他刚处置完李建成旧部,多数人流放监禁,唯独留魏征到最后。   他要问明,同为唐臣为何非要挑动兄弟相残,这既是为自己问,也是为朝堂观望的老臣问。   李世民开口质问,语气带着厮杀后的戾气,问他为何屡次挑拨自己与太子的关系。   侍卫们屏息凝神,深知新主雷霆手段,跪在旁的东宫官员已吓得发抖,唯有魏征缓缓抬头,脸上毫无惧色。   魏征的官帽歪斜,额角带着抓捕时的擦伤,面对怒视,他没急着辩解,反倒先整理好褶皱衣襟。   月光落在他脸上,映出眼角细纹与胡茬,这份淡定在紧张氛围中格外刺眼,让李世民微微皱眉。   魏征开口回应,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称若太子早听自己的建议,今日便不会有此祸事。   这话一出,侍卫当即拔刀,却被李世民抬手制止,他没料到对方不求饶不推卸,反倒透着对旧主不听良言的惋惜,甚至暗含对自己的暗讽。   李世民起身走下台阶,铠甲碰撞声在殿内回荡,他停在魏征面前,注意到对方垂在身侧的手攥得指节发白,显然是用风骨硬撑着镇定。   他忽然想起,当年自己出征洛阳时,魏征曾以太子名义送粮,文书字迹工整,对军情判断精准。   李世民语气缓和几分,目光落在魏征的伤口上,询问他是否不怕死,魏征抬眼直视,眼神里只有坦诚,称自己身为太子属官,理当为其谋划万全,如今太子败亡,自己愿领死,但做臣子不能因怕祸事就藏起忠言。   话音刚落,殿外传来三更梆子声。   李世民沉默着返回殿上。他想起与太子的明争暗斗,身边谋臣多劝他先下手,却少有人像魏征这般不计安危进忠言。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这双手刚沾过兄弟血,如今执掌天下,最需敢说真话的人,杀魏征虽能解气,却会寒了天下忠臣的心。   李世民挥手让侍卫为魏征松绑,魏征起身时踉跄了一下,显然跪得太久,却依旧挺直脊背毫无谄媚。   李世民指了指殿角的椅子,话题从兄弟恩怨转向朝政民生,魏征这才松弛下来,谈起关中粮荒与河北流民,条理清晰对策具体,全然不像刚从死牢出来的人。   东宫烛火燃至天明,天快亮时,有人见魏征身着李世民赏赐的新官服,攥着安抚河北的奏稿走出东宫。   殿内,李世民对着满桌奏疏,在魏征名字旁写下“直臣”二字,他清楚,自己留下的不仅是一个臣子,更是大唐朝堂容得下忠良的根基。   后来魏征成了李世民最信任的谏臣,先后陈谏两百余次,即便触怒龙颜也直言不讳。   他曾向人提及,当日见新主眼神中虽有愤怒,更有对治世的渴望,深知这样的君主不会错杀为天下着想的人。   李世民也常说,魏征如镜,能照出自己为政的得失。   这场殿上交锋,成了贞观之治的开篇序曲,多年后魏征病逝,李世民悲痛不已,感慨君主需以铜、史、人为镜,彼时他定然会想起那个深夜,殿上那个直言不讳的青色身影。   参考资料:《旧唐书·魏征传》《资治通鉴·唐纪七》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世从尔

世从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