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92年,一名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上班,给当地百姓赊账1000

千浅挽星星 2025-11-14 19:02:11

[微风]1992年,一名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上班,给当地百姓赊账10000多元货物而丢了工作,他感慨:做人不能心太好!不料,在他落魄时,萍水相逢之人接连帮助,又唤醒了他心底的善良,从而让他感动中国。   1992年,心善的阿里木江在供销社工作时,给乡亲们赊了一万多块钱的货物,最后自己丢了工作,那时候他觉得,善良是种负担,压得他快喘不过气,甚至怀疑“做人不能心太好”。   但人生的走向常常出人意料,几年后,阿里木江流落到贵州毕节,用来谋生的烤箱被没收,饿得头晕眼花。   这时候,一个农民工兄弟请他吃了一碗两块钱的豆花饭,他感动得红了眼睛,还有一个同样当过兵的酒吧老板,借给他一百块钱当本钱,这总共102块钱,改变了之前那一万多块“收不回来的账”给他留下的不好印象。   钱对他来说,意义从此完全不同了,从那以后,他赚的钱都带着温暖的感觉,2006年,他把卖羊肉串攒下的五千块钱送到毕节学院,那些零散、还带着孜然味的钱,成了这所学校历史上“分量很重”的一笔助学金。   阿里木江做慈善总是和吃的有关,这很好理解,因为他自己曾经饿过肚子,他对自己的生活很节省:一件15块钱的粗布毛衣能穿四年多,一顿饭常常就是一个馕加一杯水。   可他对别人却很大方,能为别人准备一顿丰盛的饭,当年那碗豆花饭让他知道,一顿热乎饭能把人从绝望里拉出来。   所以当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他就成了救援队里没正式编制的“炊事员”,自己带着锅碗瓢盆,在地震后的废墟上做起了饭。   就在今年,54岁的阿里木江带着二十万现金赶到贵州灾区,直接买了十一头牛,宰杀后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在他看来,食物早就不只是用来填饱肚子的,而是传递温暖的东西。   他的善良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物件上,最开始,他失去了用来谋生的工具——那台在毕节被没收的烤箱,那曾是他生活的全部依靠。   但后来,他开始给别人送更重要的“工具”,2007年,他徒步翻山走了七个多小时,给达溪镇聚河小学的181个孩子送去新书包,在他看来,书包是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工具。   除了书包,他还带去了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竹竿和旗绳,那所破旧的学校里,第一次响起了国歌,孩子们看着国旗慢慢升起来。   这时候,阿里木江送给孩子们的已经是能带来希望和信念的精神象征了,从一万块钱的赊账单到一个馕饼,再到一面国旗,阿里木江和妻子帕提古丽一起,用最普通的东西,做了最有意义的事。   就像他自己说的:“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他让人们明白,最让人感动的事往往就藏在日常饮食这样实在的关怀里。 信源:中国新闻网 阿里木江:做民族团结使者,用心丈量着“中华民族一家亲”

0 阅读:77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