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苦熬十几年不能登基,向皇帝暗示:儿臣的胡须白了,不久继位 赵惇出生在绍兴十七

陈砚之 2025-11-14 19:13:06

太子苦熬十几年不能登基,向皇帝暗示:儿臣的胡须白了,不久继位 赵惇出生在绍兴十七年九月,那时候南宋刚稳住脚跟,他是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儿子,母亲郭氏出身不高,但孝宗对这个孩子挺上心。早年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基本就是个闲职,让他慢慢熟悉宫廷规矩。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内禅,孝宗上台,赵惇封恭王,开府仪同三司,那年他十五岁,开始接触些地方事务。乾道七年庄文太子早逝,孝宗选他做继承人,四月领临安府尹,正式入主东宫。赵惇二十五岁立太子后,日子过得小心翼翼,每天早朝听政,批阅奏章,避免出纰漏。孝宗对他要求严,担心他能力平平,但赵惇表面上总保持恭顺。淳熙年间,他娶李凤娘,这婚事高宗定下,李凤娘家世一般,却性格强势,从一开始就给赵惇的生活添堵。 赵惇做太子熬了十几年,孝宗身子骨硬朗,早朝处理军政大事从不松懈,没半点退位迹象。赵惇从二十五岁等到近四十,身体渐显疲态,胡须里混着白丝,让他越来越急。宫里有人送染须药,他没用,觉得这事得跟父亲提提。有一天问安时,他随口说胡须白了,染药没敢用,孝宗听出意思,回话说白了正好显老成,何须染。赵惇碰钉子后,更觉得前途渺茫。李凤娘在家常数落他没出息,赵惇忍气吞声,不敢顶嘴。孝宗这边其实也纠结,早年北伐失败,高宗去世后,他守孝心灰意冷。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禅位给赵惇,那时赵惇四十二岁,史上最晚登基的宋帝。禅位原因多,高宗死后孝宗想退隐,赵惇的暗示或许也起作用,但孝宗主要是觉得年纪大了,国事该交给下一代。 赵惇登基改元绍熙,是为宋光宗,上台后本该大展拳脚,可他性格软弱,很快就露馅。皇后李凤娘掌控后宫,她嫉妒心强,光宗多看宫女一眼,她就派人送来断手警告。光宗太子时高宗赐的黄贵妃,本来地位特殊,绍熙二年冬,光宗郊祭时,李凤娘命人勒死她。光宗闻讯大恸,但没胆子追究。李凤娘不光管后宫,还插手朝政,封亲戚一百七十二人为使臣,家庙卫兵超太庙规模,朝野一片怨言。光宗拿她没办法,孝宗作为太上皇也管不住,整个朝廷乱套。李凤娘挑拨光宗和孝宗关系,光宗疑心父亲要废他,渐渐不去重华宫请安。孝宗病重送药,光宗拒服,父子裂痕越来越大。 绍熙五年,孝宗去世,光宗不主持丧事,大臣们联合吴太后,瞒着光宗传位给儿子赵扩。光宗四十七岁被迫退位,气得绝食,被太监抬出寝宫。退位后他精神彻底崩了,拒见赵扩,每五天儿子来探望,他就锁门不见。一次听到宫乐,以为儿子篡位,怒打李凤娘,她撞门大哭,他冷笑不止。从此光宗持锥追她,砸东西乱跑,人称疯皇。李凤娘和他分居,入道修行。六年后李凤娘病逝,光宗两月后也死,两人同年走,算是孽缘。光宗在位五年,南宋从乾淳之治转衰,他不孝不义,加速王朝颓势。历史上评价他幼有令闻,即位后却昏庸,屏嬖幸总权纲,但最终毁于精神问题和家庭纠葛。 话说宋光宗这辈子,表面风光,实际窝囊,从太子熬到皇帝,却被老婆管得死死。历史书上说他生性懦弱,这点没错,李凤娘出身平民,进宫后变本加厉,杀宠妃封亲戚,搞得后宫鸡飞狗跳。光宗精神出问题,起于郊祭遇风雨,那次狂风暴雨冰雹齐下,他以为天谴,从此不上朝,身体每况愈下。孝宗禅位本想养老,谁知儿子不来请安,生日都不看望,气得老皇帝落泪。光宗疑心病重,以为父亲装病骗他,拒吃药不去探病。朝廷大臣看不下去,绍熙五年孝宗死,光宗不办丧,大臣赵汝愚韩侂胄请吴太后主持,暗中禅位赵扩。光宗退位后疯癫,拒搬宫殿,对儿子恨之入骨,至死不和解。 南宋皇室精神病频发,光宗就是典型,他疯癫不光因为李凤娘,还源于父子猜忌。高宗内禅给孝宗,孝宗又禅位光宗,本是传统,可光宗不守孝道,毁了家风。历史评价李凤娘如宋代贾南风,泼辣善妒,操控皇帝,害得王朝衰落。光宗即位时南宋还算稳定,他五年乱政,边疆不稳,内斗加剧。退位后他自言自语,又哭又笑,宫人避之唯恐不及。李凤娘晚年赎罪当道士,却逃不过病死结局。光宗死时五十三岁,庙号光宗,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可这些溢美之词掩不住他一生荒唐。南宋从他开始,由盛转衰,宁宗上台后韩侂胄专权,加速灭亡步伐。

0 阅读:0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