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了才敢说真话。美国前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结束三年任期回到美国之后,在采访中直言不讳:特朗普总统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他低估了中国,更用关税大棒错打了人。
伯恩斯的判断可谓一针见血,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自我消耗的闹剧,既没撼动中国的发展根基,反而把自己和盟友都拖进了泥潭。
2018 年 7 月,特朗普打响对华贸易战的第一枪,对 340 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续又不断加码,到 2019 年累计对约 370 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最高 15% 的额外关税,甚至在第二任期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抬到骇人听闻的 102.5%。
他满心以为这会让中国经济承压,却没料到中国早已做好准备,进口来源地快速多元化。
2024 年中国进口大豆 1.05 亿吨,来自巴西的占比高达 71.1%,而美国大豆占比仅 21.1%,较 2018 年下降 13.3 个百分点,美国大豆价格一年内暴跌近 17%,明尼苏达州的小农场主们成片破产,那些曾支持特朗普的加州农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番茄制品出口受阻,却连公开抱怨都不敢。
关税大棒没打到中国,反而结结实实砸在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身上。
研究显示,关税让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承担 50 亿美元成本,新泽西州的熟食店老板不得不把橄榄油涨价的成本转嫁给顾客,菲尼克斯市的玩具从 5 美元涨到 10 美元,电子产品、服装鞋帽乃至建材价格全面上涨,计划装修的美国家庭光是木材和石膏板就要多花不少钱。
美国企业更惨,汽车产业依赖的热轧卷板,美国本土价格比加税后的中国进口产品还贵 18%,每年采购成本增加逾 13 亿美元,不少企业想把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印度,却遭遇质量控制难题和基础设施短板,供应链效率不升反降。
反观中国,2024 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 7 亿吨,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完全能应对外部冲击,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70%,即便对美出口占比仅 1.08%,也丝毫不影响整体增长势头,特朗普显然低估了中国的经济韧性和应对能力。
更可笑的是,特朗普在对华加税的同时,还把关税大棒挥向了欧盟、韩国、加拿大这些传统盟友,堪称亲手解散了自己的 “朋友圈”。
2025 年 3 月,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 25% 关税,欧盟当即宣布对 260 亿欧元美国商品分阶段反制,从摩托车、威士忌到船只都在列,原本欧美 1.6 万亿欧元的贸易规模被搅得鸡犬不宁,法国明确表态不会屈服于关税威胁,欧盟更是直接把美国告到了世贸组织。
对韩国的钢铁关税加到 50%,导致韩国钢铁出口连续 5 个月下滑,9 月单月降幅就达 4.2%,韩国两大钢企浦项制铁和现代制铁不得不耗费数十亿美元去美国建厂,心里却满是无奈。
加拿大的反制更直接,对 1550 亿加元美国商品加征 25% 关税,安大略省甚至对美国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和纽约州的电力出口加征 25% 附加费,让这三个州 150 万个家庭每月电费多支出约 100 加元。
这些盟友原本是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伙伴,却被特朗普的 “美国优先” 政策伤透了心,转而寻求更可靠的合作对象。
RCEP 生效后,东盟、中国、日本、韩国等 15 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90% 的区域内商品实现零关税,印尼中小企业对 RCEP 成员国的出口增长 22%,越南也借着这一框架实现出口多元化。
欧盟在与美国的关税争端中,不断加强与中国的经贸联系,日本、韩国更是深度融入亚洲供应链,特朗普想要拉拢盟友制衡中国,最终却让盟友们看清了美国的自私本质,纷纷与美国保持距离。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到 2026 年,美国 GDP 将因这些关税政策比原本水平低 0.6%,总就业人数减少 1%,边境地区的卡车司机、农业相关岗位首当其冲。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一场拙劣的表演,以为靠威胁和施压就能达到目的,却不懂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他低估了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中国通过产业升级、进口多元化和内需扩张,稳稳顶住了关税压力;他也高估了美国对盟友的掌控力,盟友们不会为了美国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经济发展,关税大棒最终变成了回旋镖,伤了别人也砸了自己。
这场贸易战没有赢家,唯一的 “成果” 或许就是印证了伯恩斯的判断,特朗普的根本性错误,在于既不懂中国,也不懂盟友,更不懂全球化时代的贸易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