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退役上将布莱尔:如果中国觉得可以在几天时间内占领台湾,并将既成事实呈现在国际社会面前,那将是极其错误且愚蠢的判断。蔡正元回怼道:首先我们不需要国际社会承认,因为台湾统一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既然是内政,需要你们承认嘛? 2025年6月,台北一场兵棋推演活动成为焦点,美方退役海军上将丹尼斯·布莱尔应邀参与,针对台海潜在冲突展开评估。这类活动虽属民间组织,却汇聚军界专家,模拟各种入侵场景,以检验防御策略的有效性。布莱尔作为前太平洋司令部负责人,其观点备受关注。他指出,北京军力虽在快速现代化,但多针对全球布局,而非单纯锁定台湾。2027年被外界炒作为关键节点,不过在他看来,这更多是政治修辞,而非实际行动期限。推演结果显示,台湾若能坚持抵抗数月,将极大提升外部介入可能性,美国及其盟友的响应会彻底颠覆速胜幻想。 布莱尔的核心警示直指北京可能的战略误区:假设几天内完成军事行动,并迫使国际社会默认现状,那将付出沉重代价。他在研讨会上反复强调,台湾防御体系正通过不对称武器强化,如高超音速导弹和无人艇,这些工具借鉴乌克兰经验,能有效拖延敌方推进。美方正加速相关技术转移,包括情报共享和防空网络升级,以匹配中国在核力量和航母方面的进展。布莱尔认为,2027年前美台军力对比仍占优,中国空间系统虽有突破,但针对性反制措施已跟进。他还提到,自卫意愿是美国决策的关键因素,若岛内展现强韧姿态,援助门槛将大幅降低。 面对布莱尔的言论,台湾前国民党立委蔡正元迅速作出回应,他通过媒体平台直言,统一事务纯属中国内部问题,无需国际社会点头认可。蔡正元强调,外界评论往往超出军事范畴,夹杂对北京决心的低估和偏见。这种回击一针见血,点出台海问题的本质:作为内政,外部干预难改历史脉络。蔡正元指出,岛内经济高度嵌入大陆市场,从半导体产业到农产品出口,供应链环环相扣。单纯依赖军售采购,无法解决社会分裂和民意基础的深层矛盾。他认为,北京展现出战略耐心,通过政策沟通逐步引导岛内认知经济利益所在。国际上,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主流共识,多数国家在外交场合坚持此立场,台湾的操作空间因此受限。 两岸经济联系是蔡正元回应的核心支撑之一。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度高达40%以上,电子元件和机械产品出口中,大陆占比遥遥领先。这种结构并非一朝形成,而是数十年贸易积累的结果。农产品方面,台湾水果和海产品通过福建港口源源不断输往大陆,换取稳定收入。反之,大陆游客和投资也注入岛内活力,疫情后恢复迅速。蔡正元认为,这种纽带远超军事考量,美方推动军售虽表面维护和平,实则加剧不确定性。台湾每年拨款数百亿美元采购装备,如鱼叉导弹和爱国者系统,却难掩财政压力。岛内士兵数量逐年减少,兵役期从一年缩短至四个月,社会焦虑随之上升。 国际层面的一个中国原则,为蔡正元论点提供坚实背书。联合国2758号决议确立此框架,已逾50年,全球180多个国家奉行此政策,仅少数岛国维持所谓邦交。美方虽在台湾关系法下提供防御支持,但官方文件仍重申一中承诺。这种双重立场,反映出华盛顿的战略权衡:一边输出冲突焦虑,一边避免直接摊牌。布莱尔言论虽影响智库报告,却未动摇格局基础。中国近年来常态化军事演训,如导弹试射和舰艇巡航,更多是实力展示,而非侵略信号。蔡正元指出,统一非仓促行为,而是基于历史和民意的渐进过程。外部炒作“抵抗意志”,忽略岛内普通民众对经济稳定的优先考量。多数人愿为生活买单,却不愿为不确定性冒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