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释不了!连人民日报都转发了!”贵州黔东南,出生仅仅28天的宝宝,竟然

鉴清评趣 2025-11-17 10:10:29

“科学解释不了!连人民日报都转发了!”贵州黔东南,出生仅仅 28 天的宝宝,竟然能听懂“敬礼”指令!网友: 有没有一种可能,曾经那些英雄已经陆续回来了! 一个出生仅28天的婴儿,在父亲第三次喊出“敬礼”时,竟颤巍巍地抬起小手,将肉嘟嘟的胳膊贴向额头——这个动作被母亲用手机完整记录,短短两天内播放量突破2亿,连《人民日报》官方账号都转发点赞。 11月10日午后,父亲抱着喝完奶的女儿在客厅哼军歌,哼到《强军战歌》时,他习惯性抬手敬礼,怀里的小家伙突然动了动胳膊,小拳头在空中挥了挥。“当时就觉得好玩,想试试她能不能跟上。” 父亲回忆,他放慢动作,先将自己的右手举到耳边清晰说“敬礼”,再轻轻托起女儿的小手完成标准动作。重复两遍后,当他第三次喊出口令,奇迹发生了:女儿的右手竟缓缓上抬,虽然摇摇晃晃,却在脸颊旁停住,手指还无意识地张了张。妻子当场愣住,随即抓起手机记录下这47秒的珍贵画面。 这段没有滤镜、没有剪辑的视频,先是在家庭群里引发惊叹,随后被亲戚转发至社交平台。11月11日晚,视频突然登上热搜榜首,网友的解读比视频本身更精彩。 有人翻出张明远退伍时的合影,发现他军装上的勋章与女儿“敬礼”的坚定眼神形成奇妙呼应;有人表示是妻子孕期常给宝宝听军旅歌曲的细节,猜测这是“胎教的力量”;更有人联想到贵州当地清明扫墓时,孩童跟着大人向烈士碑鞠躬的场景,直言“这是英雄精神的传承”。 科学界很快给出理性分析。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王芳指出,新生儿虽不具备理解抽象指令的能力,但具备基础的条件反射与模仿本能。 28天婴儿的视觉能捕捉20-30厘米内的动作,听觉可分辨熟悉声音,当“敬礼”口令与抬手动作同步出现时,宝宝会通过视觉、听觉双重刺激建立“声音-动作”关联。 “就像听到奶瓶声就张嘴,本质是条件反射的强化。”王芳补充,1977年科学家已发现,12-30天的新生儿能模仿成人简单动作,这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基础能力。 但网友显然更愿意相信浪漫的解读。视频中父亲抱着女儿时眼里的光,妻子记录画面时颤抖的手,让许多人想起自己与长辈的温情瞬间。 有抗美援朝老兵的孙子留言:“爷爷去世前总说,要是能看看现在的盛世该多好,这个宝宝让他相信,英雄从未离开。”也有消防员家属感慨:“丈夫牺牲那年,女儿刚学会走路,现在她看到制服就会敬礼,或许真是血脉里的记忆。” 这场全民讨论甚至引发了关于“育儿方式”的反思,贵州本地幼教老师分享,她见过许多家长从婴儿期就教简单礼仪,如挥手再见、点头问好,这些孩子长大后对规则的接受度普遍更高。 “但比起培养‘小军人’,更重要的是亲子间的情感联结。”老师强调,这视频的感染力,源于父亲眼里的温柔与女儿回应的认真,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比任何早教方法都珍贵。 如今,这段视频的播放量仍在增长,评论区已变成“故事分享会”。有人晒出自家宝宝模仿扫地、浇花的视频,有人回忆长辈讲述的革命故事,还有人提议:“明年清明,带宝宝去烈士陵园,让他看看真正敬礼的样子。” 而对于这一家来说,那个晃晃悠悠的“敬礼”动作,早已成为家庭记忆里最柔软的注脚。“女儿现在每天都要我抱她‘敬礼’,虽然动作越来越标准,但我最爱的还是她28天时那个笨拙的尝试。”父亲笑着说。 这场由一个婴儿引发的全网共鸣,或许正印证了那句话:有些情感无需科学解释,它藏在父亲哼唱的军歌里,躲在母亲记录的笑容中,更流淌在每一个相信“英雄永生”的普通人心里。你身边有过类似“不可思议”的亲子瞬间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