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德国为什么最近敢肆无忌惮地挑衅中国?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太仁慈、太善良,挑衅中国不仅代价小,中国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而且对抗中国能够在国际上增强影响力,所以敢于挑衅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弱小的、甚至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国家,总想碰瓷找存在感。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临行前两天突然推迟访华,这一操作在国际上引发不小震动。要知道这可是默茨政府上台后首位计划访华的德国高官,原本被寄予 “经济破冰” 的厚望,最终却因涉台不当言论和行程争议草草收场,甚至连德国工业界代表团都集体缺席,被外界解读为对其路线的不信任投票。 让人费解的是,就在德国政界对华调门不断升高的同时,经贸数据却呈现另一番景象。前 8 个月中德贸易额达到 1634 亿欧元,中国重新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大众汽车近四成销量来自中国,博世、西门子等巨头更是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支撑。 一边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商业合作,一边是成立专门委员会审查对华 “安全风险” 的防范动作,这种矛盾背后藏着深层考量。 过去二十年,中德贸易一直是互补共赢的格局,德国输出整车、机床等高端产品,中国提供纺织品、玩具等轻工业品,双方各取所需。 但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新能源车在欧洲市场与大众、宝马正面竞争,机械装备也开始侵蚀西门子的中端份额,这种从 “学生” 到 “对手” 的转变,让德国长期以来的产业优越感逐渐消失。技术壁垒被快速突破的现实,让德国战略界产生了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的恐慌,这也成为其政策转向的核心诱因。 德国的强硬姿态还离不开内部政治的博弈。绿党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势力崛起,不断向政府施压,要求在对华关系中强化所谓 “价值观立场”。而默茨政府为巩固执政基础,不得不兼顾这部分诉求,将对华强硬作为政治表态的抓手。 同时,德国经济已停滞三年,工业订单下滑的压力下,部分势力选择将矛盾外移,把自身发展困境归咎于中国,试图通过对华强硬转移国内视线。 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美国持续向德国施压,要求其重新定位对华关系,而德国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中国,便选择绑在美国战车上,借助美方实力向中国施压,换取安全领域的庇护和贸易规则上的话语权。这种 “交保护费” 式的心态,让德国在对华政策上逐渐偏离务实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并非真的想与中国 “脱钩”。中国市场的规模和供应链的深度嵌入,让德国根本无法承受决裂的代价。 稀土出口管制就让德国汽车业心惊胆战,更不用说全面脱钩可能引发的经济地震。所谓的 “强硬” 更多是一种谈判策略,通过成立审查委员会、放风提高关税等动作,逼迫中国在市场准入等方面做出更多让步,本质上是实力相对下降后的 “以攻为守”。 这种既依赖又防备的矛盾心态,让德国的对华政策呈现出明显的扭曲性。一边舍不得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一边又害怕中国崛起冲击自身产业根基,最终陷入了 “端着饭碗骂厨子” 的尴尬境地。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用户63xxx69
德国民间本来就非常反华,政客对华强硬能获得民间选票。利益使然!
zj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