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读完《骆驼祥子》后,在我的意识里,拉洋车似乎成了那时底层人最为无奈的一个工

把盏常聊 2025-11-17 12:33:02

想当初读完《骆驼祥子》后,在我的意识里,拉洋车似乎成了那时底层人最为无奈的一个工作选择,而车夫们同样是一群为了口嚼谷而加速“折旧”的人。然而今天,返回头来从新审视一下的话,以前的认知则要被从新颠覆了。为什么?请您往下看。 老舍先生在书中写到,“如果去拉包月,遇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个月有上十来个饭局,他就可以白落两三块钱的车饭钱,一年就能剩起五六十块。”当然,这只是祥子的个人想法和愿望,事实上他的包月活没有拉的那么长久、那么顺利,但他仍然在三年时间里攒下了一百块大洋,买下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崭新的洋车。那么这一百块大洋钱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记得电视剧《我这一辈子》张国立所演的那个巡警月薪是六块钱,养活着老婆孩子一家三口。还有当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月工资也不过就是八块大洋。这样一比较,那会儿拉洋车的人收入也不是很低的了。倘若一个能够长期拉包月或者再使馆区拉洋人的车夫,一年下来刨去自己的吃喝开销外,还能剩下五六十块大洋钱,生活也算是不错的了。 大家知道,拉洋车干的是体力活,每天不管吃的好坏,首先就要吃饱,否则哪里来的力气拉车呢?祥子拉了三年车,很多时候还要租赁车场子的车拉活,扣除了份儿钱,扣除了个人的衣食挑费,三年后便买了自己的车,进入到上等车夫的行列,如果不是命运不济,也就能过得比较滋润了。当然,小说中为了烘托主人翁的不幸,会把众多车夫中的不幸遭遇都集中在他身上,这也属正常的了。 在当时,一个车夫买辆新洋车,大概和今天的人们买辆不错的汽车应该差不多吧。您说呢?

0 阅读:35
把盏常聊

把盏常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