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河北一位农民捡到了一只“铁水瓢”,谁知道用了15年之后,水瓢表面是越来越亮。有专家偶然发现之后,从农民手里用8元钱买了下来,没想到后来对这只水瓢的估价惊人…… 1964年夏天,这农民在内丘县田里翻地,锄头撞上硬物,刃口都弯了。他扒开土,看到个带把的黑金属物件,形状像大勺,体积不小,边沿圆滑。捡起敲敲,觉得结实,就擦掉泥带回家。用水冲几遍,虽还黑,但没锈迹。试着从缸里舀水,握着顺手,一次够全家喝。从那天起,这物件成家常用品,早起他用它打井水,倒锅里煮饭。中午浇园子,舀桶里水洒苗床,不浪费一滴。媳妇喂猪时,用它分饲料,底平不沾渣。雨天院子积水,他舀到沟里,地不滑。冬天舀热水洗脚,金属不烫手。 几年下来,物件表面变亮,每次擦后光泽加深,黑层掉落露铜色。他留意这点,但当正常磨损,继续用。一次舀水磕石头上,没坏反而更匀。他告诉家人别张扬,怕别人惦记。70年代孩子看时,底有弯曲线,擦拭后清起来,露字如初元上林。家人聊聊,媳妇说像墓里东西,他觉得是痕迹,没深究。物件帮着干家事,节日量水磨面,腌菜舀盐,生火煮汤。15年里,经无数浸泡摩擦,从不锈,字迹渐全,融入劳作。 物件材质特殊,铜质耐用,在日常使用中慢慢显露铭文。专家后来认出那是西汉度量器,容量一升,重一斤二两,由琅琊郡造,工匠叫骏。农民不知这些,只管实用,帮着过日子。这样的过程,让古物在农家重获新生,却也磨去了千年锈蚀。 1979年秋,文物工作者进村查旧物,媳妇拿物件给看。专家细瞧,认柄上文为西汉记录,年份初元三年,上林共府等。他们定为铜量器,标准合史料。以8元成交,农民拿钱买面肉,吃上改善饭。物件移交后,清理研究,确认汉元帝时,由郡县制,现天津博物馆藏,一级文物,估价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