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在战争中没有大量使用火箭炮,而是大量使用火炮呢?俄罗斯拥有很多火箭炮,比如“喀秋莎”“龙卷风”火箭炮,很多军迷说火箭炮射程远、威力大、价格便宜,可以适合大量使用,但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却很少大量使用火箭炮,这是为什么呢? 按理说,火箭炮射程远、覆盖面广,应该更适合现代战争。可俄罗斯偏偏选择了看似“老旧”的火炮作为主力。 要知道这不光是战术选择,更是一场现实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很多军迷只盯着火箭炮的“猛”,却没琢磨过现代战争里“能持续用”才是硬道理。 俄罗斯手里的“喀秋莎”“龙卷风”确实名头响亮,冷战时就是威慑集群目标的利器,但那都是为大规模平原决战设计的——一次齐射能把一片阵地炸成焦土,可背后是扛不住的弹药消耗。 火箭炮的炮弹可不是火炮那种简单的铁疙瘩,里面的制导组件、推进系统都复杂得多,生产起来又费钱又费时间,偏偏俄罗斯这些年被西方层层制裁,军工产业链早就不如苏联时期完整,想大批量造新的火箭炮弹药,根本跟不上前线的消耗节奏。 反观火炮,俄罗斯从苏联手里继承的库存简直是个“弹药宝库”,光炮弹原料就有几十万吨,不少老弹药翻修一下就能用,而且火炮弹药结构简单,自己能炼钢、能生产药剂,就算被制裁,乌拉尔河畔的军工厂三班倒连轴转,每月就能造出几十万发,完全能支撑起每天上万发的消耗。 后勤补给这事儿更是压垮火箭炮的“最后一根稻草”。火箭炮炮弹又粗又沉,一枚龙卷风的炮弹重量赶上好几发火炮炮弹,运输得靠专门的重型车辆,还得小心翼翼防磕碰,可俄乌战场的道路早就被炮火炸得坑坑洼洼,加上乌克兰的无人机和游击队天天盯着补给线,运一车火箭炮弹药的功夫,火炮弹药都能运三车了。 俄罗斯的后勤本就不算灵活,长期拉锯战里,肯定得选“省心又抗造”的装备,总不能打一波火箭炮就等着补给,让前线士兵暴露在敌人火力下吧?而且火箭炮发射时动静大、火光刺眼,很容易被乌克兰的雷达和无人机锁定,刚打完就得赶紧转移,不然反炮兵火力马上就到;而火炮发射更隐蔽,弹道低,转移起来也轻便,在战壕或隐蔽阵地里打几发就换地方,生存能力比火箭炮强多了。 再说说战场战术的需求,俄乌战争早就不是两边摆开阵势互轰的传统模式了,更多是城镇巷战、战壕对峙的拉锯战,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压制火力,而不是偶尔一次的“饱和打击”。比如乌克兰士兵躲在坚固工事里,火箭炮一次齐射可能炸不到关键位置,还容易误伤平民,可火炮能对着同一个点反复轰击,慢慢撕开防线。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火炮早就不是“老旧”的代名词了,俄罗斯把无人机和火炮配合作战,无人机在空中找目标、校射弹道,火炮跟着调整角度,几十公里外的目标也能精准命中,这种“精准持续压制”比火箭炮的盲目覆盖管用多了。 而且战场上学来的经验很实在,乌克兰有不少西方援助的防空系统,火箭炮的弹道相对固定,容易被拦截,而火炮的弹道更难预测,拦截难度大,实战效果反而更好。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电子战的影响。现在俄乌战场到处都是电子干扰设备,火箭炮的制导系统里有不少精密电子元件,很容易被干扰得偏离目标,可火炮弹药里压根没这些东西,不管怎么干扰,该飞哪儿还飞哪儿,可靠性拉满。 俄罗斯的军工虽然能造火箭炮,但关键的电子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制裁之下很难足量供应,反观火炮,从炮弹到炮身,全是自己能生产的成熟技术,不用看别人脸色。 说白了,俄罗斯不是不想用火箭炮,而是实在“用不起、用不长久”。火箭炮更像“特种部队”,适合关键战役的突击打击,而火炮才是“主力军”,能扛住长期战争的消耗。 苏联留下的军工底子、制裁下的生产限制、战场的实际需求,凑到一起让俄罗斯不得不选择火炮作为主力。那些觉得火炮“老旧”的看法,其实是没看透现代战争的本质——能持续输出、稳定可靠、适配战场的武器,才是真正的“战斗之王”。 俄罗斯的选择看似无奈,实则是最务实的考量,毕竟战争拼的不只是武器的威力,更是后勤、产能和战术的综合较量,火炮刚好能把这些优势都攥在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