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谈③】在纪念中国

军号大讲堂 2025-11-18 14:43:21

【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谈③】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众多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按作战模块进行编组,突出实战标准、紧盯联合要求,充分展示了我军体系作战能力。这是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习主席强调,“要抓住我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机遇,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健全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和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战斗力因素是军队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新质战斗力是创新驱动战斗力要素革命性突破、创新性配置、创造性运用的产物,代表着先进战斗力的发展方向,是赢得战争的“利剑”和“刀尖”。16世纪末,英国海军使用新型战舰、创新海战战术,一举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拉开海上霸权时代的序幕;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军队建设,并建成全欧洲密度最高的铁路网,大幅提升军队战备和机动能力。在新与旧的对抗中,胜利的天平往往偏向新型作战力量的一边,谁能在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上领先一步,谁就能赢得制胜先机。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作战。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科技等高新技术群体迸发,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重塑战争形态、重构作战体系、重组指挥要素的关键变量。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混合战争、代理人战争有新的发展,无人作战、认知攻防、情报众筹、兵力派单等作战方式层出不穷,空中“蜂群”、水下“鱼群”、陆地“狼群”等作战样式陆续登场。战争的制胜观念、制胜要素、制胜方法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我们只有直面未来战场,大力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手段,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才能抢占军事斗争制高点、谋取竞争发展新优势。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近年来,从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新装备、新武器陆续列装部队,到智能化无人化、网络电磁空间等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不断发展,我军依靠科技创新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将新质战斗力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前不久,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这是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战斗力。我们必须把国防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取得更多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战斗力构成要素的核心是人。广大官兵创新能力强,就能对战斗力各要素“赋能”,进而实现战斗力的升级换代、形成克敌制胜的“最优解”。首批装备运-20的空军某运输航空兵部队飞行员,自发组成“鲲鹏之翼”系列信息化软件研发小组。经过探索实践,他们研发出集起降规划、领航计算、装载规划等功能于一体的系列软件,促进了“鲲鹏”战斗力提升。这启示我们,军队科技工作者应勇闯“无人区”,敢于提出新理论、探索新领域、开辟新路径,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战斗场”。广大官兵应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不断进行素质升级、能力提升、本领扩容,下大气力强化科技素养,努力提高打赢现代战争的实际本领。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要扭住转化运用这个重要环节。创新源于战位,成果也要服务一线。在世界近几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拥有创新优势并能迅速将其成果转化为战斗力的军队,往往占据主动甚至赢得胜利。可以说,谁能在转化运用上领先一步,谁就能获得克敌制胜的先机。“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要紧盯军事斗争准备,积极拓展新域新质装备作战效能,重点将新域新质力量融入作战体系,构设典型场景、创新战法运用,努力打造新质战斗力增长极。要创新发展先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强化科技练兵、科技强训,推动战斗力创新成果向作战、训练、管理、装备等各领域转化运用,确保在未来战场发挥关键作用。向新而生,向质图强。我军建设正处在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刻不容缓、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扎实埋头苦干,积极主动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坚强保障,让胜战利刃坚不可摧。(解放军报)

0 阅读:0
军号大讲堂

军号大讲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