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个知府,带着50万两救灾银,半路被3000饥民堵住,他没安抚,没分钱,反而掀开车说:这不是给你们的,这是我赌上身家性命的本钱 灾荒逼近时,往往没有预告。黄河一旦破口,河南平原变成泥海,田地沉在黄水里,粮仓空得能吱吱响。百姓背井离乡,沿路拾草根野菜度命。饥馑压在头顶,一场风吹来都能带起哭声。河南几府连年告急,衙门呈上来的灾情越写越惨,堆成厚卷压在案上。朝堂迟迟未能决定派谁去收拾残局,直到袁可立的名字被点出,局面开始出现转折。 万历四十五年,开封一段黄河河堤被冲开,大水顺着缺口涌入村镇,房屋塌在浑水里,田地连夜消失。河南进入大范围灾期,祥符、陈州、归德等地连续上呈灾情。数年后,蝗虫接着铺天盖地落下,谷穗被啃得只剩杆子。灾荒范围不断扩大,各府库房难以维持赈给。逃荒队伍越走越长,沿途伸手乞食的百姓日渐增多,地方官吏无力应对。 万历末年局势恶化,饥民成群迁徙,河南道路上铺着拖家带口的逃荒队伍。河道失修导致黄河流势愈发不稳,连带造成更多农田被冲毁。钱粮调度困难,朝廷对河南的支援时断时续。多地仓库出现亏空,官绅囤粮情形愈加明显。民间缺粮时,粮价飙到吓人地步,一碗米能换一只鸡的价钱。多番灾情累积,使河南成为明末局势最紧绷的地区之一。 天启元年,朝廷任命袁可立为河南巡抚。抵达开封那天,沿路站满衣衫褴褛的灾民。泥泞路上不断有人跪倒,举着写满恳求的木牌。袁可立察看黄河残堤,又走入灾民聚集区仔细查看情形。开封、祥符、陈州、归德四地都陷入缺粮状态,粥棚数量远远跟不上人口规模。州县呈报的灾情数据层层累积,百姓因粮价涨幅失去生活余地,许多家庭携幼离村,沿路寻找栖身之地。 袁可立立即召集各县官员,对河南仓储状况展开清查。部分仓库空置,账面与库存严重不符。袁可立要求重检账册,查出虚报、冒领与囤积数目。随后向朝廷上奏,请求下拨银两救急,同时向河南士绅发出劝输告示。各地富户陆续捐出粮食,但数量仍难以填补缺口。灾民不断聚集在各州衙门口,寻求栖身方法,局势一度紧绷。 天启元年七月,各地粥棚连夜开灶,赈仓启封,粥厂每日煮粥上百锅。河南府周边搭起的草棚里挤满饥民,许多人体力不足,只能靠粥维持生机。流民队伍沿路搭建临时窝棚,火堆整夜不熄。袁可立巡视后,将部分灾民分散安置到周边县份。以工代赈措施同时展开,组织灾民加入筑堤与运料工程,领取粮食作为工价。 河南逃荒潮逐渐缓和,流民登记卡点开始稳定秩序。巡抚衙门下令整顿粮价,抓捕数名囤粮哄抬的地主。河南市场恢复交易,大批百姓重新获得食粮。各府之间的调粮渠道畅通,仓库压力逐步下降。黄河堤段在灾民参与下快速修补,堤岸终见稳定迹象。粮价逐星回落,抢食事件明显减少,沿途尸骨暴露的情景也渐渐不再出现。 天启二年,河南灾情走向缓解。各州县为袁可立立生祠与德政碑,记录他在灾荒中平定局势。朝廷对袁可立的赈灾措施予以肯定,地方官员与百姓均推崇其政绩。河南多地记载当年“赖袁公以全活者甚众”,粮价稳定、堤防稳固、流民安置有序。河南局面经历风雨,重新看到稳定迹象。 参考信源: 《明史·袁可立传》 《河南通志》 《黄河志》 《大明会典·荒政篇》 《天启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