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让很多人共鸣的观点:过度提醒,其实就是提前责备。饭桌上,一个孩子问妈妈,“过度提醒”是什么意思,妈妈笑着说,咱们演一遍你就懂了。妈妈先催“快吃,菜要凉了”;孩子夹起肉,她补一句“多吃青菜,光吃肉不行”;青菜刚到碗里,又提醒“慢点儿,别掉饭粒”;孩子抿了口水,立马接“吃饭喝水伤胃,先把饭吃完”。演到这儿,孩子放下筷子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还没做错,就先被说‘会错’啊。”这一幕像面镜子,照出太多家庭教育的对话通病。不止“过度提醒”,很多家长的日常对话里,都藏着隐性的否定逻辑:• 孩子说“我想自己穿衣服”,家长回“你穿不好,扣子会扣错”——用预判失败代替允许尝试,不断阻止孩子探索世界。• 孩子画完画兴奋展示,家长第一句是“这里颜色涂出边了,下次注意”——用指出问题代替看见优点,打压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主动收拾玩具,家长念叨“别落了小零件,上次就丢了一个”——用翻旧账代替肯定行动,否定孩子的能力。这些对话的背后,藏着两种深层心理:一是掌控焦虑,家长怕孩子出错、走弯路,便用提前提醒、及时纠错来确认一切在掌控中,本质是把自己的不安转嫁到孩子身上。二是否定式思维惯性,很多家长习惯用挑问题表达关心,却忘了“先肯定,再引导”才是有效沟通。就像孩子第一次洗碗,比起说小心点,别把碗摔了。改成“你愿意帮忙做家务,妈妈很开心”更能让他感受到信任。更值得深思的是,长期在否定式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会慢慢形成“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认知:想尝试新事物时,先想起家长“你不行”的提醒;哪怕做好了,也会下意识找自己的问题。就像评论区有人说:“现在我工作后,领导没说什么,我却总怕自己做错,其实就是小时候听多了‘别出错’。”家庭教育里,真正的好对话不是提前堵错,而是“允许试错”。少一句你会错,多一句没关系;少一点我担心,多一点我相信。孩子需要的不是永远正确的指引,而是哪怕做错了,也有人愿意说,慢慢来,下次会更好的底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善意提醒,是点到为止。你们觉得呢?
刷到一个让很多人共鸣的观点:过度提醒,其实就是提前责备。饭桌上,一个孩子问妈妈,
赵云聊情感
2025-11-18 16:19: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