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8%的蒙古人,定居在靠近俄罗斯,而不是中国的地方? 说起蒙古国,你会想到什么?辽阔草原、游牧民族、成吉思汗的故土。可实际上,这个东亚内陆国家300多万人口,几乎全部聚在北部靠近俄罗斯的地区,而南部广袤土地上人迹稀少。为什么蒙古人似乎更“亲俄”,而“远华”? 蒙古南部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一,但环境极端。冬季可达零下40度,夏季又能飙到40度以上,风沙肆虐,水源稀少。南戈壁省16.5万平方公里,却仅7万人居住,人口密度0.4人每平方公里。牧民全年与“白灾”搏斗——大雪覆盖草场,牲畜大量死亡,几十年积累可能瞬间付诸东流。 相比之下,北部地形温和,森林草原、山地环绕,水源充足。鄂尔浑河、色楞格河流域土壤肥沃,草场优质,适合畜牧和有限农业。对于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民族来说,水草资源直接决定人口分布。 从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起,权力中心就设在北部鄂尔浑河流域哈拉和林附近,这不仅因为自然条件优越,还有战略考虑:北部接近西伯利亚,便于欧亚扩张。历代可汗夏季行宫多在北部。 到17世纪末,喀尔喀蒙古归附清朝成为“外蒙古”,政治中心库伦(今乌兰巴托)仍在北部。清朝对外蒙古实行蒙旗制度,严格限制汉人进入,强化纯牧业经济。这种制度阻碍了南部开发,因为南部更适合混合农牧业或农业,但政策不允许。1911年外蒙古独立后,北部城市库伦依然是政治经济中心。历史沿袭,使北部人口长期集中。 18世纪初,《恰克图条约》划定中俄边界,在北部设恰克图商埠,成为蒙古与俄罗斯、中国的重要贸易通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伯利亚铁路修建,使北部经济与俄罗斯联系更紧密。贸易繁荣吸引人口向北迁移,南部由于清朝政策限制,经济发展滞后。 192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苏联卫星国,经济命脉进一步向北倾斜。苏联投资建设工业城市,如1961年的达尔罕、1974年的埃尔登特,成为北部人口与工业中心。南部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人口自然不易聚集。 1921至1990年,蒙古是苏联坚定盟友。苏联为巩固缓冲区,提供大量援助,在北部驻军,形成军事城镇,带动服务业和经济发展。1969年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北部增兵至十万,长期驻军形成稳定人口聚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种地缘格局。蒙古能源70%依赖俄罗斯,电力系统相连,北部发展优势进一步巩固。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是蒙古最大贸易伙伴,但历史边界争端、文化差异,使蒙古对南部保持谨慎。 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后,游牧经济逐渐瓦解,牧民涌向城市寻找生计。首都乌兰巴托及北部工业城市人口暴增,从1990年的约60万增至2020年的160万,占全国一半。城郊贫民窟扩大,空气污染严重,每年冬季乌兰巴托常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 蒙古政府尝试开发南部矿产资源、建设工业中心,但受制于基础设施和恶劣气候,人口迁移有限。中蒙“一带一路”合作带来南部发展机遇,但改变长期形成的人口格局需要时间。 98%的蒙古人选择北部并非偶然。自然环境的严酷、历史权力中心的北移、经济命脉向俄罗斯倾斜、冷战时期的战略部署,以及现代城市化趋势共同作用,形成今天的格局。南部虽广袤,但生活条件、政策历史与经济发展不足,使人口难以大规模迁移。蒙古人向北,是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