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媒体报道,德国方面突然宣布了2026年收支安排草案。 从场内传出的声音看,魏德尔在联邦议院把焦点对准防务增幅。据多家报道,草案里的防务投入被写到约837亿欧元,称较上一年提升约32%,还有说法指向到2029年占比可能冲到3.5%。 顺着这组数字,先看德国近两年的底子:2022年设立1000亿专用资金用于装备更新,F-35采购和F126护卫舰在跑表。对外对比,美国长期在3%左右,波兰近年接近4%。结论很直白:幅度不小,得讲清楚节奏和用途。 再落到战备短板这块,据公开评估,弹药、维护、训练都存在周期压缩的情况;北约多国这两年加紧下单,但交付普遍要等。所以,加钱是必要环节,但不是立刻见效的按钮。 产能承载力也绕不开。德国的造船、电子、弹药线要恢复爬坡,时间得按季度算;美国扩产同样要走流程。这意味着,预算得和产能建设同步配套,别只看数字冲刺。 回到草案另一处焦点:据媒体披露,新增借款约899亿欧元,指向刺激。英国在疫情后也出现过类似扩表,通胀压力随之上行。这里的关键是把现金流、时间窗和目标量化对齐。 民生与环保的压缩争议也在发酵。多家报道提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河流治理滞后这些具体点。北欧的做法是把教育、环保设成硬约束,不轻易动。顺下来就是排序问题,要把底线项放稳。 福利与结构性减免的拉扯也被点名。公开发言里,对高收入减免提出质疑;美国这类讨论也持续多年。信息给足、口径一致,信任才站得住。 说回防务增幅是否必要,欧洲安全环境这几年确实紧张,2%目标已经被广泛接受。方向没偏,关键在节奏和分配,别让短板拖后腿。 把项目拿出来看更有数。F-35成体系要到本十年后期,IRIS-T SLM的防空网在加密,Puma步战车可靠性改进还在推进。等节点完成,战备提升才会落到实处。 舆情这头,签名活动和线上讨论在升温。据报道,公众最在意的是用途说明、绩效评估和阶段性复盘。把账晒清楚,争议自然会降温。 我的立场不复杂:防务要做硬账,民生要留底线,两手都要稳,不在口号里解决问题。 最后一句压在这儿:把钱用在能撑起安全和生活的环节上,让每一项投入都有看得见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