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和中国打关税战,和其他的国家、地区、团体都可以打,而且都能如愿以偿。 2018 年那场对华关税战的后遗症,美国至今没完全消化。当时美方依据《1974 年贸易法》301 条款,对超过 500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多轮关税,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反把自己拖进了泥潭。 穆迪公司后来算过一笔账,那些关税成本 92.4% 都落到了美国消费者头上,美国家庭每年要多花 1300 美元,从日用品到电子产品价格全被推高了。 更没料到的是中国的反制和韧性,不仅对美出口商品从低端转向机电、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品类,还把东盟变成了最大贸易伙伴,分散了对美依赖,美方想靠关税卡脖子的算盘彻底落空。 耶鲁大学的预测更戳心,关税让美国不同收入家庭每年损失从 1300 美元到 5400 美元不等,美股还因此暴跌超过 5%,完全是得不偿失。 但换个对手,美国的关税大棒就立刻变得 “好用” 起来。2025 年 8 月生效的所谓 “对等关税” 里,美国对英国、越南、欧盟等数十个贸易伙伴征收 10% 到 41% 的关税,硬是靠政治胁迫和经济讹诈逼对方签了协议。 就说美欧协议,美方对欧盟输美商品收 15% 的关税,比之前的平均水平高了两倍多,却不许欧盟对美商品征收同等税率。 还逼着欧盟承诺到 2028 年采购 7500 亿美元美国能源,相当于每年要比 2024 年多买两倍多,德国工业联合会都忍不住吐槽,这关税对出口导向的德国工业是巨大打击,可欧盟还是捏着鼻子认了。 对日本和加拿大,美国的操作更直接。美日协议里,日本不仅要开放汽车和农产品市场,还承诺对美投资 5500 亿美元,美方甚至宣称要拿走 90% 的利润,即便日本官员后来解释投资占比其实很低,也改变不了被敲竹杠的事实。 加拿大因为芬太尼问题没满足美方要求,输美商品关税直接从 25% 涨到 35%,连软木材行业都得靠政府 12 亿加元补贴才能撑住。印度更因为进口俄罗斯石油,被额外加征 25% 的关税,这些国家要么实力不足,要么有求于美,只能被迫接受不平等条款。 最关键的是,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关税几乎没遇到像样的反制。即便有国家抗议,也掀不起风浪,不像对华关税那样引发 “双输博弈”。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关税战让全球中间品贸易成本上升 12%,但受损的主要是被美方针对的中小国家,美国自己反而能靠单边条款抢占市场、吸引投资。这种强烈的反差,让美国彻底摸清了门道:只要避开中国这个能对等反制的对手,关税就是百试不爽的工具。 现在再看美国的贸易策略,界限已经很清晰。对华不敢轻易动关税,转而在科技领域设防,对其他国家则放心大胆用关税讹诈。这种选择性贸易战的玩法,本质上是捏软柿子,但也恰恰暴露了其在真正对等竞争下的底气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