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当年说过一个很精准的观点:近代以来,日本之所以敢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因

萧兹探秘说 2025-11-19 14:35:19

毛泽东主席当年说过一个很精准的观点:近代以来,日本之所以敢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因为日本对中国政府和国民的思想是相当的熟悉和了解的。 日本他们早把“知己知彼”这一套玩得炉火纯青,只不过用的全是见不得光的路子。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批批日本人打着做买卖、搞学术、游山玩水的幌子钻进中国,手里揣着的不是账本和书卷,而是罗盘、量尺和秘密账本,悄咪咪地把中国的底细摸了个透。 1869年起日本就开始折腾测绘机构,1889年专门成立参谋本部陆地测量部,说白了就是专门盯着中国画地图的特务部门,这群人穿着商人的衣服,背着看似普通的行囊,钻进湖南的深山、东北的平原,把每条小路、每处水源、每座山头都标进图纸,1928年他们绘制的湖南宜章山区地图,连荆棘丛里的小道都标得清清楚楚,22年后中国部队凭着这张图还真找到了当地人都快遗忘的山路。 他们的侦探可不只停留在地形上,更钻进了中国社会的骨子里。1886年在上海成立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表面上是搞中日贸易交流,实际上是培养间谍的窝点,里面的学生学的不是经商之道,而是中国的方言、风俗和军事常识,毕业后就散到中国各地,把看到的官员贪腐、军队涣散都记下来传回日本。 1862年日本“千岁丸”号考察船到上海,随行的高杉晋作亲眼看到洋人在街上横行,中国人纷纷避让,连地方官都不敢吱声,这种场景被详细记录下来,成了日本判断中国软弱的依据之一。 1898年日本古董商人中村作次郎游历北京,看到城里道路坑洼、污水横流,打听后才知道是官员把修路的钱贪了,他在笔记里写中国人眼里根本没有“国家”概念,官员不为百姓办事,百姓也不相信政府,这些文字后来成了日本军方的重要参考。 日本对中国国民的观察细致到让人后背发凉。1906年日本媒体人德富苏峰在中国游历后,直接抛出“中国无国论”,说中国人只认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根本没有家国情怀,各地军阀只顾着自己的地盘,不管国家整体安危。 1909年日本官员胜田主计在上海看到洋人坐着人力车,还随意踢车夫屁股,车夫却不敢反抗,这种场景让他们更加确信中国人缺乏反抗精神。 他们连中国的矿产资源都摸得门儿清,湖南耒阳县深山里的无烟煤,是优质的军用燃料,当地县官都没当回事,日本却通过实地探查标注在地图上,为后来的掠夺提前铺路。 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再到1937年全面侵华,日本的每次出手都踩着提前铺好的情报垫脚石。他们拿着比中国军队还精准的地图,知道哪里有制高点,哪里有补给线,哪里的军队战斗力薄弱;他们摸清了中国官员的贪腐习性,知道怎么利用内部矛盾分化瓦解;他们看透了当时国民的涣散状态,觉得就算占领了土地也不会遇到强烈抵抗。 那些年日本派到中国的测量员,光为了绘制地图就死了127人,可还是前赴后继,这种近乎偏执的情报收集,让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远超当时的中国人自己。 说白了,日本当年的嚣张,全是靠“摸底”摸出来的底气。他们用几十年时间,以贸易为掩护,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山川大地,用眼睛观察中国的社会百态,把中国政府的软弱、国民的涣散都刻进了作战计划里。 这种建立在阴谋侦探基础上的“熟悉”,让他们一次次敢于发动侵略战争,也让近代中国承受了沉重灾难。而毛泽东主席的精准判断,恰恰点透了这背后的核心:敌人之所以敢来,是因为他们看透了当时中国的软肋,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国家既要守住国土,更要凝聚人心,让对手摸不透、打不破,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35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