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算是开了眼了。丹麦给乌克兰送了8个多亿欧元的武器,结果一查账单,买单的是俄罗斯自己。就这么明晃晃地,用你的钱,买炮弹,轰你的家。怎么做到的? 其实丹麦就是把欧盟的金融规则玩成了武器,可这看似“高明”的算计,早把全球金融信任的根基刨松了。 这钱之所以能到丹麦手里,全靠一套偷梁换柱的“技术性规避”把戏,俄罗斯2022年被制裁后,央行2100亿欧元资产被冻结在欧洲清算银行,这钱本来是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储备金,欧盟不敢直接动本金,怕违反国际法落下口实,就盯上了利息。 去年5月欧盟理事会干脆通过法案,明说“冻结资产产生的新生收益,可用于支持乌克兰”,把利息从“主权资产衍生收益”改成了“无主新生资产”,这波文字游戏玩得够溜。 按欧洲央行的利率算,2100亿欧元一年利息就有40多亿欧元,全进了“欧洲和平基金”的池子,丹麦这次8.3亿欧元援助,就是从池子里领的“第一波大支票”。 11月14日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公告里写明,资金来源就是“冻结资产意外收益”。 你的本金我不动,但你的利息得给我买炮弹打你,还得算我做慈善, 这种操作连比利时、卢森堡这些金融中立国都慌了,怕以后没人敢把钱存在欧洲,可欧盟为了给乌克兰输血,早就不管不顾了。 更讽刺的是,丹麦拿着这笔“俄罗斯的钱”,把自己包装成“援乌模范生”,实则是借别人的钱刷自己的存在感。 现在丹麦人口才600万,却已经第28次援乌,人均援助力度甚至超过美国,这次8.3亿欧元里,不光买了武器,还留了1亿克朗搞“丹麦模式”士兵培训。 截至8月已经训了3000多名乌克兰士兵,国防部长波尔森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喊,“要与乌克兰站到底”。 可这慷慨背后全是算计,他们想靠援乌抱紧美国和北约的大腿,在北欧刷话语权;而且又不用掏自己的财政腰包,既落了好名声又没伤元气。 对比德国、法国还在为援乌资金吵翻天,丹麦这波“无本万利”的操作,简直是投机到了骨子里,可他们忘了,这钱每花一分,都是在透支欧洲的金融信誉。 印度、巴西这些国家已经悄悄把外汇储备从欧洲转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收到了改革结算体系的呼吁,谁还敢把钱存在一个能随便挪用利息的地方。 俄罗斯这边早就炸了锅,可反制起来却处处受限,这正是欧盟最阴险的地方。 11月17日,俄罗斯外交部直接向国际仲裁机构起诉,说欧盟“非法挪用主权资产”,可官司没个三五年打不完,欧盟早计划把冻结期拉长到5年,就算最后输了也能先花个痛快。 俄方还冻结了境内欧盟企业的资产报复,比如西门子在俄的能源设备、大众的工厂,可欧洲企业在俄资产规模,远不如被冻结的俄央行资产,根本算不上对等反制。 更要命的是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还得依赖欧洲结算系统,虽然对中印的天然气出口在涨,但短期内绕不开欧元体系,等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被拿去买武器。 这种“想反制却被捆着手脚”的憋屈,全是因为欧盟早把金融制裁的刀子,插进了俄罗斯的命脉里,而丹麦不过是递刀子的那个“执行者”。 这事最可怕的不是“用俄钱打俄军”的荒诞,是它撕开了全球金融秩序的口子,以后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欧盟现在只敢动利息,可内部已经在酝酿更激进的方案:用被冻结的俄罗斯本金做抵押,发行“乌克兰重建债券”,这要是成真,就不是“挪用利息”那么简单了,是直接给俄罗斯按上“战败国”的帽子,强行瓜分主权资产。 要知道俄罗斯可不是二战后的德国,没签任何战败协议,这种“强行设战败标记”的操作,等于在全球金融规则上开了个坏头。 今天能以“支持乌克兰”为由动俄罗斯的钱,明天就能以别的名义动其他国家的储备金。 中国在多个场合都反对这种单边制裁,就是看穿了这背后的风险,一旦金融成了政治斗争的武器,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这笔8.3亿欧元的武器,确实给乌克兰续了口气,乌克兰现在弹药消耗量是俄军的三分之一,这批无人机能用于前线侦察,火炮能补充损耗,防空系统还能拦俄军的巡航导弹,短期内能缓解战术劣势。 可这终究是“填坑式”援助,俄乌战场已经成了消耗战,欧盟就算每月都拨钱,也补不上乌克兰的人员和装备缺口,反而会让冲突拖得更久。 更别说俄罗斯国内,已经因为这事激起了更强的对抗情绪,民众觉得“欧盟这是明抢”,支持军方加大打击力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11月16日,俄军就加大了对乌后勤枢纽的轰炸,等于丹麦送的武器刚到,就面临被摧毁的风险,这波“用俄钱打俄”最后反倒激化了矛盾,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么看来,丹麦这8.3亿欧元的“慷慨”,不过是欧盟金融霸权下的一场闹剧。 用别人的钱装自己的大方,用破坏规则的方式搞“正义援助”,看似占了便宜,实则砸了欧洲“金融安全港”的招牌,也把自己绑上了冲突的战车。 丹麦现在还在沾沾自喜当“援乌模范”,可他们不过是欧盟霸权游戏里的一颗棋子,也是破坏全球秩序的帮凶。
